不一樣的中國史8:從外放到內向,重文輕武的時代--五代十國、宋

作者:楊照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12/30 定價:380元 ISBN:9789573289302
遠流
優惠售價
NT$301~331
商品編號: 978957328930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中國史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本冊簡介】  

    由唐到宋,中間有個古怪的五代十國。那是藩鎮的更高階段,是武人治國下荒唐又裂解的特殊時期。宋朝立國的「祖宗家法」,明顯是對五代亂象矯枉過正的產物,確立了「重文輕武」、「與士共治天下」的信念,繼而誕生了空前絕後的文人文化。

    唐代是外放的,宋代是內向的。由唐到宋,中國正式步入「近世」。棄儒入賈的自由民崛起,高度發達的城市生活,戲文小說等活潑創造;文人、商業、都市,成為最重要的近世元素。

    作為宋代文人,不可能和琴棋書畫絕緣。文人的「琴」不假設聽者,只為知音而奏;圍「棋」簡單卻高度抽象,中國遊戲遂重視大腦超過重視感官;「書」追求框架中的自由,宋人好臨帖,蘇軾卻強調以個性寫字;文人「畫」則是將現實經過減形、減色後的心象反射。

    禪宗和理學是思想上的兩大異彩,彼此競爭著助人安頓身心的權威。禪宗是「破」的運動,「棒喝」教法使其風格有一種瘋狂喜劇性;理學則從儒家觀念中尋找新的存在解決,它不是文章之學,而是生命之學。

     

    【突破看點】 

    ◆「近世」概念怎麼來的?它的最大特色?

    ◆深入理解宋朝的「祖宗家法」

    ◆琴、棋、書、畫,趣看中國的文人文化

    ◆什麼是機鋒、棒喝?重新認識禪宗

    ◆宋明理學為何是教人自由的學問?

     

    【系列特色】(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作者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目錄

    序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前言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中古到近世的過渡

    01教歷史不該堆砌史實,要有自己的史觀

    02余英時對王陽明「悟道」的突破研究

    03文人、商業、都市,三項近世元素

    04近世特徵:文人文化及延伸的全面生活

    05朝代觀下的五代十國,看錯了歷史重點

    06武人治國:五代十國最特殊的現象

    07武人黥面與養子制,為社會帶來破壞

    08偏離文明基本方向的荒唐、裂解時代

    09上襲唐朝藩鎮,下啟宋朝對反思想

    第二講  近世史概念的由來

    01內藤湖南的〈唐宋時代概觀〉

    02自由民崛起,帶動知識活潑、貨幣活躍

    03上古、中古、近世,有方向性的斷代說

    04歷史的內在證據呼應「唐宋變革論」

    05科舉在宋代,階層流動的高度可能性

    06近世社會高識字率的三重意義

    07棄儒入賈的自由民,城市性格的戲文小說

    08通俗文化對菁英文化的滲透

    09貴族消失,士商融合的地方仕紳形成

    10從佛道的入世看近世的內向化

    11近世如何終結?外來衝擊抑或內部衝突

    第三講  北宋的建立與鞏固

    01周世宗壯志未酬,趙匡胤黃袍加身

    02「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矣!」

    03《涑水記聞》等透露的陳橋兵變真相

    04擁立風盛,不得不為的「杯酒釋兵權」

    05釋兵權的下一步:更戍制與將不專兵

    06用文人壓制武人,以皇權弱化相權

    07金匱之盟?還是「燭影斧聲」?

    08兄規弟隨,皇帝主觀意識介入官僚體系

    09從幾個方面看皇帝與宰相的關係

    10影響千年的「重文輕武」立國精神

     

    第四講  祖宗家法和崛起的文人文化

    01朝代競爭:約束皇帝的重要手段

    02文武分途,文官全面性壓倒武官

    03從狄青到岳飛,文官集團猜忌的宿命

    04祖宗家法徹底框限宗室、防堵外戚

    05祖宗家法如何管束宦官?

    06宋朝官員的薪俸與待遇堪稱優渥?

    07進士成為文人系統的最高標準

    08重文辭而輕論策,科舉不合理下的改革

    09文人價值在於藉由美學態度標榜自己

    10作為宋代文人,不可能和琴棋書畫絕緣

    第五講  「琴」:中國音樂的發展

    01文人文化:教養身分的副產品

    02琴的古老尊崇,從考古到劉向〈琴說〉

    03中國樂譜是記錄動作,而非記錄聲音

    04從「八音」到「吹、打、彈、拉」

    05唐玄宗時的雅樂、坐部伎、立部伎

    06大曲的樂歌舞形式,中國器樂的最高峰

    07旗亭畫壁,詩人和梨園伶人間的趣聞

    08宮廷音樂沒落,文人和音樂的關係提升

    09不為聽眾而奏,只能為知音而奏

    10瓦舍、勾欄:市井音樂的興起

    11雜劇到戲曲:近世社會輝煌的表演風格

    第六講  「棋」:中國的遊戲生活

    01棋:唐朝宮廷子弟教養的重要項目

    02《集異記》中棋痴王積薪的一段奇遇

    03何謂十訣?棋譜讓下棋超越了現實時間

    04圍棋的傳說神祕感和兵法化比擬

    05王安石的「道我贏」與蘇軾的「敗亦可喜」

    06棋藝與人格價值,圍棋也有「九品」

    07從西方美學教育看圍棋遊戲的「不可測」

    08圍棋的模糊曖昧與象棋的相對具象

    09遊戲的等級,重視大腦超過重視感官

    10當遊戲沒那麼簡單,才進入文人文化

     

    第七講  「書」:中國書法的演變

    01保留圖像、數量龐大、表現美學的文字

    02從篆書到隸書,從刻蝕到墨畫

    03碑楷行草,字體和書寫工具的密切關係

    04字如其人,學書之要在「精神」

    05臨帖:近世文人生活中的新習慣

    06「宋人意勝」建立在「唐人法勝」基礎上

    07蘇軾與黃庭堅,作家兼書家兼理論家

    08米芾得王獻之筆意,蔡京編《宣和書譜》

    09徽宗的瘦金字為何是「一人字體」?

    10書法像極了音樂,洞視書法的時間性

    11框架中的自由,刻意的藝術行為

    第八講  「畫」:文人畫的時代精神

    01文人畫四大元素:詩、書、畫、印

    02「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

    03文人畫不是純粹美術,只任由畫面說話

    04畫不只有「古意」,還要「追摹高古」

    05院畫的「加法」vs文人畫的「減法」

    06山水畫的自然,有主觀自覺的改造

    07「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08文人畫經常顯現一份荒枯

    09題畫詩:提示觀者如何體會畫境

    10保存在畫論中的文人畫核心價值

    11擔負文人間酬答到深度交流的集體成就

    第九講  禪宗與中國本土佛教

    01禪、慧合一,禪宗的核心教義

    02「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03五祖弘忍為何選擇惠能接其衣缽?

    04徹底「佛性之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05不立文字,萬法盡在自心

    06不在佛經,而在人事、人性中求佛法

    07「庭前柏樹子」,禪宗的「破」與機鋒

    08「呵佛」、「罵祖」,禪宗的否定表達

    09「棒喝」的瘋狂喜劇性精神及其隱憂

    10宗杲的佛教世俗化與佛、儒交融

    11禪宗沾染著濃厚的中國社會性質

    第十講  理學及儒家的復興

    01從《宋明理學概述》序看錢穆治學來歷

    02宋明理學:安放個人生命的真切探索

    03什麼是最高的自由?我欲仁,斯仁至矣

    04以三國斷代,個人存在思考的新階段

    05理、教之爭,從理教並存到理勝於教

    06這個世界找不到沒道理的東西

    07陸九淵的「心即理」,理本就在心中

    08程朱的「性即理」,理在感官發動前

    09程朱的實踐工夫:格物窮理、居敬涵養

    10四書:安頓心靈及過道德生活的指引

    11儒家的復興要從老師開始

    規格說明
    • ISBN:9789573289302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