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特色】(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本冊簡介】
中國文明的主流是什麼?天命信仰、宗法親族、文字系統和地理基調,是周文化留下的長久印記,周人如何給予其堅韌的質地,得以抵抗時間的試煉?
中文字何其奧妙?不講究時態,喜歡省略人稱,少有抽象數詞等等,默化了文字使用者的價值觀;更重要的,你活在一個什麼樣的語言環境,就決定了你如何思考。
我們有好好認識孔子嗎?孔子並非被後世曲解的「真理製造機」,而是個有脾氣也有偏見,有巨大叛逆性格,更有強悍邏輯頭腦的人。他如何創造「老師」這個身分,又是如何定義「學」、內化「禮」?莊子的思考友伴是開闊無涯的天地精神,《老子》一書則是對應極端亂世的精巧智慧,老、莊的分別和其中的誤謬又是什麼?
西周到東周,一個動盪變遷的時代,也是思想學術的黃金年代!
【突破看點】
●憂患意識、人本價值和統治手段,深入理解周文化
●語言、文字,和思想、哲學的微妙牽繫
●「國」是什麼?周代的建「國」運動
●從王官學到諸子學,亂局下的真理競賽
●重新認識孔子、認識莊子、認識老子
作者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餘冊。
目錄
第一講 中國古地理的基礎
01中國歷史研究的百年長河
02非典型路數的二手研究者
03中國文明的開端並非單一起點
04翦商:文明典範的戲劇性轉移
05周人的遺產:「天人觀」
06周人的遺產:「封建」和「宗法親族」
07周人的遺產:非表音文字
08周人的遺產:地理條件形塑的憂患人生觀
09人口與人文的分布變遷
10周人文明性格的強悍延續性
11第一流的學者陳正祥
第二講 中國古文法的基礎
01周人的文字概念:抗拒時間、抗拒變化
02周人建立的文字系統,三千年不曾消失
03止戈為武的天大誤會
04從六書到文、名、字
05周人的文法原則:固定字序
06虛格的詞頭詞尾,讓我們讀不懂古書
07少有抽象存在的數詞與量詞
08中文的簡約性:不強調複數和省略人稱
09不講究時態的時間觀
10理解文法,你也可以直接面對古人
第三講 中國文字和中國語言
01從海倫.凱勒談起
02借助文字,創造了視覺與聽覺
03語言和文字,決定你看到什麼、如何思考
04語言和文字,孰主孰從?
05文字在中國被賦予高度神聖性
06文字高於一切的「文獻中心主義」
07留在文字裡的大傳統,和從網孔流失的小傳統
08「文」與「言」的高下差距
09脫離典籍限制,歷史學家何炳棣的貢獻
10科舉榜單和會館流水帳
11《尚書》:前人所言所行的智慧傳承
12《詩經》:文字克服非表音障礙的見證
13《禮》:宗法制度的文字記憶
第四講 古代城市的轉型變化
01擋在我們與歷史之間的透鏡
02美國聯邦制的對照
03中國式的哲學衝動:將經驗羅列編組
04「城市國家說」:國其實是一座城
05由商到周的建「國」運動
06古代的「城」,不以「市」為生活重心
07「國人」的關鍵角色
08國人vs.野人,封建部隊vs.被征服者
09儀式頻率,像由內而外的同心圓
10爵制崩壞,讓國愈大、城愈小
第五講 從封建到諸國
01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誤讀
02將歷史之眼從人物身上鬆開
03周公:第一位「歷史人物」
04周公的「二次東征」與布局
05封建的本質,就是武裝殖民
06封建動員策略:層層分封
07昭穆制:輩分認同與同輩共權
08昭穆制四百年後的解紐
09祭以尊尊,宴以親親
10嫡長子繼承制:嫡、長、賢、卜四原則
11「我族」意識:從氏擴大為姓
12當「別子繼宗」無法繼續拓殖時
13榮耀父親,宗法制的內在精神
14文=王官學=士的基本教材
第六講 王官學與諸子學
01多元主觀下的相對客觀
02史學家有責任讓每個時代不一樣
03一層一層地探問:「為什麼?」
04西周一人,東周百家
05周人知識內容:人和天、人和過去、人和人
06宗法制的致命傷:擴大到無以為繼
07周幽王時期為何「諸侯不至」?
08從王官學下降到諸子學的儒家
09墨家與法家,站在回復禮的儒家對立面
10道家和陰陽,源於王官學的史和易
11封建宗法解紐,諸子百家興起
第七講 重新認識孔子(一)
01孔子與我的電影夢
02「結纓而死」的子路
03有血有肉、有脾氣有偏見的孔子
04「哭子路於中庭」,是失控,更是真情
05重弟子更甚於兒子
06封建動搖的見證人、受害者
07「三十而立」,從掌禮成為老師
08孔子的開創:「有類才教」到「有教無類」
09孔子的開創:學如何像樣地做一個人
10孔子的開創:知禮,更要追究禮之本
11關鍵時代了不起的開創者
第八講 重新認識孔子(二)
01諸侯自利的上下連鎖反應
02孔子的終極效忠對象:傳統周文化
0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04局勢對孔子的考驗:以下犯上幫不幫?
05孔子的外交成就:夾谷之會
06從「墮三都」到「子畏於匡」
07君子是,寧可餓死也不出賣人格底線
08無法明知天下大亂而無所作為
09名不正言不順,時代的龐大悲劇
10讓孔子之名布揚天下的《論語》
11孔子之樂,樂於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12詩之教、禮之教,追求內在的自主
13孔子信仰的禮,是合宜優雅的高貴氣度
第九講 重讀《老子》
01老道、莊道、陰陽道
02論列諸子,老莊有別
03《史記》對於老子的一筆糊塗帳
04邊陲發跡,從隱者文化蛻變的道家
05《老子》成書年代的五種考證角度
06道:萬物的起源,是「常」,是「一」
07自然:管轄變的不變法則
08生存之道:一切都朝反方向發展
09處世之道:不敢為天下先
10與儒家恰恰相反的「聖人」
11權謀的《老子》,逍遙的《莊子》
12反對國君「有為」的「無為」主張
13《老子》是不折不扣的亂世之書
第十講 重讀《莊子》
01「應然」和「實然」的決裂
02不知該相信什麼的錯亂困境
03《莊子》的對話雄辯風格
04惠施十條:「無限」與「集合」概念
05惠施十條:破除「名」的必然性
06理解「名家」,更能了解《莊子》
07道無所不在,不要阻止變化
08訴諸直覺、感受的「知之濠上」
09跳過語言邏輯,讓存在先於本質
10莊子是誰?人與書之謎
11離開知識去體驗、去生活吧
書號:YLNB02
裝訂:平裝
尺寸:14 × 21 cm
類別:史地類
分類號:610
頁數:344頁
重量:445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8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