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
卻愁説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朱熹認為,不管舊有的知識,或者新的學問,只要經過辨析、探究,就能使思考更加精密深遠,並讓真理更加明朗。
這樣「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朱熹真的是千古封建思想的罪人嗎?從來討論朱熹,大多由門戶之見出發。五四以後,則改由西方哲學視線,以評朱子。然而,本書改採知人論世的角度分析朱子,藉由《朱子文集》、《朱子語類》等朱子本人的著作,了解朱熹作為一個凡人真實的模樣。
全書分四大部分。一為朱子之思想,包括太極、理、氣、天、格物與修養。一為朱子之活動,如其授徒、著述與行政。三為友輩之交遊。其與張南軒、呂東萊、陸象山和陳亮往來,各占一章。四為朱子之道統觀念,朱學後繼,與韓日歐美之朱子學。
此外,朱子之名號、家屬、師承和與佛教之交涉,亦述及焉。所論多為中韓日學人所未言者,如朱子生活之酒興、歌唱,貧乏以至印書發售的種種日常。
=====
作者簡介
陳榮捷(一九○一-一九九四)
廣東開平縣人,美籍華人學者,哲學史家、朱子學專家。嶺南大學學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達慕思學院與華巴斯學院榮譽博士;歷任嶺南大學教務長,夏威夷大學與達慕思學院教授,徹談慕學院講座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
《世界哲學家叢書》總序
自序
第一章朱子傳略
第二章朱子之名號與家屬
第三章朱子之師
第四章朱子論太極
第五章朱子論理氣
第六章朱子論天
第七章朱子論格物
第八章朱子論修養
第九章諸生、精舍、與書院
第十章朱子之著述
第十一章朱子之生活
第十二章朱子之政績
第十三章朱子與張南軒
第十四章朱子與呂東萊
第十五章朱子與陸象山
第十六章朱子與陳亮
第十七章道統與後繼
第十八章朱子與佛教
第十九章韓國、日本、歐美之朱子學
朱子年譜要略
參考書目
索引
總序
本叢書的出版計劃原先出於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多年來的構想,曾先向政通提出,並希望我們兩人共同負責主編工作。一九八四年二月底,偉勳應邀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三月中旬順道來臺,即與政通拜訪劉先生,在三民書局二樓辦公室商談有關叢書出版的初步計劃。我們十分贊同劉先生的構想,認為此套叢書(預計百冊以上)如能順利完成,當是學術文化出版事業的一大創舉與突破,也就當場答應劉先生的誠懇邀請,共同擔任叢書主編。兩人私下也為叢書的計劃討論多次,擬定了「撰稿細則」,以求各書可循的統一規格,尤其在內容上特別要求各書必須包括(1)原哲學思想家的生平;(2)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3)思想傳承與改造;(4)思想特徵及其獨創性;(5)歷史地位;(6)對後世的影響(包括歷代對他的評價);以及(7)思想的現代意義。
作為叢書主編,我們都了解到,以目前極有限的財源、人力與時間,要去完成多達三、四百冊的大規模而齊全的叢書,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光就人力一點來說,少數教授學者由於個人的某些困難(如筆債太多之類),不克參加;因此我們曾對較有餘力的簽約作者,暗示過繼續邀請他們多撰一兩本書的可能性。遺憾的是,此刻在政治上整個中國仍然處於「一分為二」的艱苦狀態,加上馬列教條的種種限制,我們不可能邀請大陸學者參與撰寫工作。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獲得八十位以上海內外的學者精英全力支持,包括臺灣、香港、新加坡、澳洲、美國、西德與加拿大七個地區;難得的是,更包括了日本與大韓民國好多位名流學者加入叢書作者的陣容,增加不少叢書的國際光彩。韓國的國際退溪學會也在定期月刊「退溪學界消息」鄭重推薦叢書兩次,我們藉此機會表示謝意。
原則上,本叢書應該包括古今中外所有著名的哲學思想家,但是除了財源問題之外也有人才不足的實際困難。就西方哲學來說,一大半作者的專長與興趣都集中在現代哲學部門,反映著我們在近代哲學的專門人才不太充足。再就東方哲學而言,印度哲學部門很難找到適當的專家與作者;至於貫穿整個亞洲思想文化的佛教部門,在中、韓兩國的佛教思想家方面雖有十位左右的作者參加,日本佛教與印度佛教方面卻仍近乎空白。人才與作者最多的是在儒家思想家這個部門,包括中、韓、日三國的儒學發展在內,最能令人滿意。總之,我們尋找叢書作者所遭遇到的這些困難,對於我們有一學術研究的重要啟示(或不如說是警號):我們在印度思想、日本佛教以及西方哲學方面至今仍無高度的研究成果,我們必須早日設法彌補這些方面的人才缺失,以便提高我們的學術水平。相比之下,鄰邦日本一百多年來已造就了東西方哲學幾乎每一部門的專家學者,足資借鏡,有待我們迎頭趕上。
以儒、道、佛三家為主的中國哲學,可以說是傳統中國思想與文化的本有根基,有待我們經過一番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重新提高它在世界哲學應有的地位。為了解決此一時代課題,我們實有必要重新比較中國哲學與(包括西方與日、韓、印等東方國家在內的)外國哲學的優劣長短,從中設法開闢一條合乎未來中國所需求的哲學理路。我們衷心盼望,本叢書將有助於讀者對此時代課題的深切關注與反思,且有助於中外哲學之間更進一步的交流與會通。
最後,我們應該強調,中國目前雖仍處於「一分為二」的政治局面,但是海峽兩岸的每一知識份子都應具有「文化中國」的共識共認,為了祖國傳統思想與文化的繼往開來承擔一份責任,這也是我們主編「世界哲學家叢書」的一大旨趣。
傅偉勳韋政通
一九八六年五月四日
自序
朱子之思想,源遠流長。影響我國、韓國與日本思想、政治、社會,凡數百載。歷代奉為官學。至清代中葉,漢學崛起,乃與宋學爭衡。五四以來,更為知識階級所唾棄。以為不合潮流,我國貧弱,皆由朱學之故。於是恥談朱子。由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三年十五年間,據筆者調查,談朱熹者只論文五篇,書一本而已。且此書乃日本之朱子學而非我國之朱子學也。論文皆全面攻擊,謂其扶護封建,為地主服務,以三綱五常壓制個人與女性。此是以觀念立場,感情作用,而非根據歷史之判斷。夫封建思想與三綱五常,乃我國堅立不撓之傳統。在此環境之內,任何思想家不能逃出範圍。故謂朱子為非革命家則可,而以現代標準評七八百年以前之思想則不可。抑朱子亦非完全守舊者。觀其仁、理、性、命等理論,新見殊多。其《四書章句集註》有新義者,凡七十餘處。朱子一生重禮,禮制亦參用古今禮儀,以實用為主。朱子之時,佛老之宮遍天下。儒家學校,則一郡一縣,僅一置焉。于是朱子修復書院,建築精舍。其門人又建立書院。儼然使南宋全國成為一強健之書院運動。挽狂瀾於既倒。謂之使我國不至如日本之佛教化,不為過也。吾人應以客觀態度,撇開觀念立場,以評論朱子,取長舍短。朱子終身教學,即本此旨。
筆者在美國講授中國哲學五十年。在初美國人士對中國思想,全以消極視之,蓋謂儒家比不上基督教也。其時我國學人之在美者,專事抗辯,強調物質文明,我雖落後,而精神價值,則比西洋為優。筆者以為如此弄巧反拙。介紹中國思想,自應不毀不譽。於是編《中國哲學資料書》,任讀者自作品評。相信儒釋道各有所長,自然水落石出。近年朱子思想漸受注意,乃努力研究。先後成《朱學論集》、《朱子門人》、《朱子新探索》等書。歷次國際會議,亦以朱子為題。畢竟物極必反,猛攻朱子之風漸弱,轉而對朱子思想,發生興趣。筆者乃於一九八二年舉行國際朱熹會議。接續有廈門一九八七年之國際朱熹會議,一九九○年又有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之國際會議。再接再厲,促進客觀評論之境,誠可賀也。
本書之作,希能作客觀評論之一助。不事鼓吹,亦不事攻擊。分思想、事功、交遊與傳播四部份。完全根據朱子本人著作。發現新資料不少,思以貢獻研究之微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