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生產與傳播:近代中國史學的轉型(二版)

作者: 劉龍心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1/07/16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640元
三民
優惠售價
NT$544~601
商品編號: 978957147150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現代中國史學與傳統史學究竟有何不同?如何轉型?這是本書要回答的兩個核心問題。

     

      民族國家的出現,是構成現代史學有別於傳統史學最重要的差異,這個差異並不只是將民族國家視為現代史學形成的外在條件,抑且在近代中國歷史知識生產的過程中,不論時間、空間和記載人群活動的事類等範疇,民族國家都成了最根本且不證自明的前提。在民族國家的主權框架下,現代中國史學以西方傳入的「長時段」、線性歷史時間觀念,取代朝代更迭循環的時間;並以「民族」、「國民」作為歷史舞台上的主角,取代帝王將相、公侯卿貴的故事,從而形構歷史「集體同一」的特質。而標榜科學、客觀的方法,以及組織化、制度化的學術機制,則進一步為歷史書寫的公正品質提供了保證,讓人們得以相信學院生產的歷史知識為真。為擴大影響力,現代史學家在戰爭期間亦積極投入通俗歷史的創作,為動員民眾而努力改造歷史知識的形式。

     

      在這個巨大的知識轉型過程中,歷史如何被重新書寫?新的歷史知識如何建立?歷史學家們如何操作不同的社會網絡,傳播各種新的歷史觀念給廣大的群眾?因著民族主義、戰爭動員而逐漸趨於單一化的敘事方式,是不是摧折了歷史原本複線多元發展的可能性?本書從知識史的角度出發,將有助於吾人深入了解這些問題,並藉以思考當代史學的新出路。


    作者簡介

    劉龍心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曾任荷蘭萊頓大學現代東亞研究中心(Modern East Asia Research Centre, Leiden University)、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學史、知識史、學術思想史。著有:《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2002年),〈王權釋放與近代空間生產──20世紀初的調查旅行〉、〈地志書寫與家國想像──民初《大中華地理志》的地方與國家認同〉等專書、期刊論文多篇。


    目錄

    自序
    緒論
    上篇    歷史書寫與國族認同
    第一章    國族起源與「中國上古史」的建構
    第二章    形塑「中國近代史」:民族主義與現代化

    下篇    社群、網絡與傳播
    第三章    一代旗手傅斯年:一個學術網絡的觀察
    第四章    尋求客觀對話的空間:書評與社群網絡
    第五章    學術社群與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興起
    第六章    通俗讀物編刊社與戰時歷史書寫
    結論
    徵引書目
    索  引

    規格說明
    • ISBN:9789571471501
    • 規格:平裝 / 560頁 / 15 x 21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