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作者: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定價:460元 ISBN:9789571395746
時報
優惠售價
NT$355~392
商品編號: 978957139574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內容簡介

      •台灣如何因應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
      •改造細菌基因,可以把二氧化碳變燃料?
      •觀察真菌獵殺線蟲,竟能為寄生蟲防治提供解方?
      •人類的斷肢有可能像斑馬魚一樣再生嗎?
      •解析大腦神經為什麼會退化,看見治癒失智症的曙光?
      •RNA剪接、CRISPR基因編輯,預約醫療大未來?

      與中研院院長廖俊智、院士陳建仁等21位生命科學家,
      一同打開好奇心、激發想像力,
      體驗機智的生命科學大發現!


      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組匯集台灣頂尖科學家,研究範圍涵蓋植物、生醫、農業、生化、基因等領域,是世界級的生命科學研究重鎮。
      透過《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中研院研之有物團隊以21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為藍本,帶領我們參訪台灣最高學術殿堂,將艱深的學術論文轉譯為淺顯易懂的科普知識,一窺中研院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與創見。

      本書採訪、收錄以下中央研究院學者團隊之研究成果(依文章序排列):
      薛雁冰(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振輝(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曾庸哲(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王忠信(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鍾國芳(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李秀敏(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蔡宜芳(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王中茹(植物暨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徐麗芬(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林榮信(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生醫轉譯研究中心、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潘文涵(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陳儀莊(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陳俊安(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世良(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胡哲銘(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建仁(院士、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林曉青(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郭沛恩(院士、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鄭淑珍(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凌嘉鴻(生物化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名家推薦

      怪奇事物所所長
      阿任叔叔(科普圖文作家)
      阿簡老師(阿簡生物筆記站長)
      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板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新夭Brainholesky(圖文創作者)
      趙軒翎(《科學月刊》執行總監)
      潘彥宏(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賴明詔(中央研究院院士)
      ——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也許我們能和斑馬魚一樣,擁有再生能力?也許我們能夠治療漸凍症?跟著科學家們,來一趟神奇的生命探索之旅吧!——阿任叔叔(科普圖文作家)

      覺得中研院裡的研究很高深莫測嗎?有這本書的生動介紹,拉近這些研究與我們的關係,我們終於可以一窺堂奧,看到這些有趣的研究成果了。——阿簡老師(阿簡生物筆記站長)

      中研院是做研究的地方,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是做什麼研究才能說厲害呢?趕快看書,不然人家會以為我不懂!——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板主)

      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未知,除了要有好奇心,還要有無可救藥的熱情,《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將讓你了解中研院科學家的熱情所在!——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這些無奇不有的科學發現實在太有趣了,不能只有專家學者知道!這本好書,將為你揭開實驗室的面紗,見識到生命科學家們努力不懈的初衷!——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以前我們總覺得科學教科書裡面的科學家好像都跟我們不太有關係,因為距離感很重,但本書卻打破了這樣的印象,原來傑出的科學研究可以很靠近。《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集結了中研院生命科學方面最頂尖的研究成果,透過精緻的知識引介與人物側寫,讓我們一窺科技發展的前沿及生命的奧祕,更了解科學背後動人的故事。——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一進中研院大門,就是生命科學實驗室聚集的生科大道。那裡孕育著什麼樣的研究,有著怎麼樣的科學家?這本書打開了一扇窗,將艱深難懂的生醫論文,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故事,帶我們一窺堂奧。——趙軒翎(《科學月刊》執行總監)

      科學硬道理在中研院的努力之下逐漸軟化開啟,看尖端的研究成果也看科學家的人生,更看見無可限量的未來憧憬。——潘彥宏(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從大分子、單細胞到複雜的動植物及人,到處充滿了生命的驚奇及大自然奧妙的構思。藉著細膩的觀察及創意的實證,科學家逐漸將混淆的生命化為邏輯及科學的規章。中研院的生命科學家們在這場人類解析生命奧祕的競賽中也不缺席,就讓他們娓娓道來,加以精彩的插圖,帶領你探索21則生命燦爛的新世界吧!What a treat!——賴明詔(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盼以具體的研究案例、真實的研究員生活,揭開中央研究院神祕的面紗,讓人們了解研究成果如何應用到生活中,繼而體會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

      中央研究院以理論結合實作、專業結合想像力,探索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答案。每個研究成果,都不只是一篇論文,而是推進生活邁向永續的動力。惟鑑於論文的專業嚴肅性,難以令社會大眾親近、了解研究的意義與樂趣,進而運用各種理論與發現,因此中央研究院於2017年推出「研之有物」科普網站,期待成為中央研究院與社會大眾的橋梁,將論文轉化為親民易懂的報導,邀請大家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

      曾出版《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

      Facebook、Instagram|研之有物
      網站:research.sinica.edu.tw/
     

     

    目錄

    推薦序 走進研究最前線╱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Part 1 生物實驗室
    Lesson 1真菌如何獵殺線蟲?——寄生蟲治療藥物的新曙光!
    Lesson 2人類的斷肢有可能再生嗎?——探索斑馬魚的超強再生力
    Lesson 3海洋生物的保命機制——代謝能力的演化研究
    Lesson 4人蟻大戰出奇招——破解紅火蟻超級基因,研發更有效的防治餌藥
    Lesson 5藏在構樹DNA裡的族群遷徙史——從生物地理學佐證南島語族「出台灣說」
    Lesson 6破解遠古以來的植物謎團——發現葉綠體蛋白質橋梁的李秀敏
    Lesson 7植物吸收養分的關鍵閘道——蔡宜芳的植物硝酸鹽轉運蛋白研究
    Lesson 8調控減數分裂遺傳重組的新契機——破解玉米「基因洗牌」的關鍵角色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