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作者: 曹銘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9/28 定價:420元 ISBN:9789571393100
時報
優惠售價
NT$324~359
商品編號: 978957139310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世界上一直存在真、善、美、近乎神聖的人和事,但歷史沒有記載,只能用小說追想。

    臺灣文史重要作家曹銘宗首部「歷史×宗教小說」

    重返西班牙帝國在臺灣的殖民史(1626-1642),
    見證聖母顯現、神父殉難,以及大航海時代的文明與野蠻

    ★臺灣歷史漫畫家杜福安繪製17世紀雞籠地圖

    ★基隆市長林右昌、醫師作家陳耀昌專序推薦

     

      1626年,19歲的西班牙青年若望(Juan),6歲的臺灣原住民小女孩雨蘭(Ulan),在「艾爾摩沙」(臺灣)的「雞籠」(和平島)相遇。若望駐守雞籠「聖救主城」16年,從士官升到軍隊最高指揮官,對國家、信仰有很多疑惑。雨蘭從未接觸東西文明,以純真、無私的心靈,啟發若望走出寬容、活出耶穌的信仰之路。若望逐漸愛上雨蘭,卻覺得雨蘭是聖母瑪利亞的化身。

      這部以17世紀西班牙帝國最遙遠殖民地艾爾摩沙為背景的歷史小說,除了描述族群、鄉土、文化、愛情,也探討宗教、文明,並藉由全球第一個日不落國在殖民、貿易、傳教上的矛盾與省思,彰顯人類珍貴的宗教情操。

      當年西班牙人曾在和平島上建造最大教堂「諸聖堂」(Todos los Santos),如今成為臺灣重要考古遺址,已挖掘出教堂後殿牆基及墓區,共有一、二十具墓葬、呈祈禱狀的人體遺骸出土,其中有幾具已鑑定是歐洲人,另有十字架、皮帶扣、火繩槍子彈等西方文物。

      職是之故,很多歷史、文化的研究課題,包括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對美洲、亞洲占領地的掠奪,文明對野蠻的省思,傳教與殖民、貿易的矛盾,以及不同族群與異文化的交流等,都成為本書的重要題材。小說杜撰的人物,搭配歷史人物、串聯歷史事件,呈現雞籠早年的族群文化。

      17世紀自雞籠的信,17世紀在艾爾摩沙的「聖母顯現」,在小說中一頁一頁揭祕。

     

    本書特色

      1. 17世紀的海,17世紀的愛情,17世紀的臺灣與西班牙,一場文學、歷史、考古的時空之旅。

      2. 對國家、宗教的疑惑,以純真、無私的心靈,啟發信仰之路。

      3. 「聖母顯現」(Marian apparition),讓若望感覺到雨蘭就是聖母瑪利亞的化身!

      4. 艾爾摩沙的臺灣,基隆的艾爾摩沙,西班牙青年與原住民女孩在此相遇。

      5. 譜寫出近四百年前殖民地基隆的波瀾壯闊歷史,重現「社寮東砲台」、「蕃字洞」、「萬人堆」、「千疊敷」、「仙洞」、「旭丘」、「基隆嶼」等歷史現場!

    作者簡介

    曹銘宗

      臺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現任作家、講師,兼任導遊,關注臺灣庶民的語言與文化,致力臺灣歷史的史普寫作。曾任聯合報文化記者及主編、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中興大學駐校作家、聯合新聞網〔讀.書.人〕專欄作家。

      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屆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出版四十多種臺灣歷史、文化、民俗、語言、人物著作,包括《台灣史新聞》、《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與翁佳音合著)、《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激骨話:台灣歇後語》、《艾爾摩沙的瑪利亞》,以及《鷄籠中元祭》、《台灣小吃之美:基隆廟口》、《台灣宗教之美:迎媽祖》等繪本文字。

    規格說明

    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