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

作者:陳國球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7/02 定價:600元 ISBN︰9789571390031
時報
優惠售價
NT$462~510
商品編號: 978957139003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中國文學究竟有何特質?
    經歷數千年發展的中國文學,是否構成一個自成體系的傳統?


      中國的「抒情」觀念其來有自,「抒情傳統」論述則是中國文學研究者在「現代狀況」下對研究對象的文化歸屬及其意義的省思。《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聚焦於陳世驤、高友工二人如何開展「抒情傳統」論述;再以捷克斯洛伐克漢學家普實克的文學著述為觀察對象,審視一位擁抱左翼革命又精熟結構理論的文學研究者,如何著迷於中國新舊文學傳統中揮之不去的「抒情精神」。

      陳國球又以幾種於不同面向與「抒情」論述有所勾連,而又別具異色的文學史書寫並置參照,包括:林庚在戰火期間以其敏感心靈捕捉「詩性」以撰就的《中國文學史》、胡蘭成流放日本後以文學為肉身之不潔作祓禊的《中國文學史話》、司馬長風在殖民地香港懷想一個「非政治」的烏有之鄉而寫成的《中國新文學史》。

      「中國文學」未必會因本書的論述而得出確鑿不移的「唯一」真相;然而,文學與其所處之文化境域因「情」與「文」之汩汩流注而兩相映照,其間風流萬象得以昭顯,或許是文學研究的興味與慧覺之萌櫱所在。

    名家推薦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專文導讀

      李歐梵(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啟屏(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廖棟樑(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鄭毓瑜(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陳國球


      玉山學者、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比較文學碩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講座教授、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及前任人文學院院長。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中國文學教授,加拿大雅博特大學東亞系、捷克查理大學東亞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東華大學訪問學人。

      著有《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中國文學史的省思》、《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文學香港與李碧華》、《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情迷家國》、《結構中國文學傳統》、《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抒情中國論》等,合編有《文學史》集刊、《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抒情之現代性》、《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專長文學史理論研究,曾整編香港文學選本目錄,發表〈香港的文學選本〉、〈「選學」與「香港」——香港小說選本初探〉,以及有關香港文學史論文多篇。

     

    目錄

    導讀 史識與詩情╱王德威
    前言
    導論 「抒情」的傳統
    第一章 「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
    第二章 異域文學之光——陳世驤讀魯迅與波蘭文學
    第三章 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
    第四章 美典內外——高友工的學思之旅
    第五章 林庚的「詩國文學史」
    第六章 文學禊祓——胡蘭成的中國文學風景
    第七章 普實克論中國文學的「抒情精神」
    第八章 普實克論中國詩歌
    第九章 文學科學與文學批評——普實克與夏志清的文學史辯論
    第十章 司馬長風的唯情新文學史

    規格說明
    • ISBN:9789571390031
    •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4.8 x 21 x 2.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