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的崛起:貨幣寬鬆與通膨危機的金融有形之手

作者: 李昂.韋斯勒班
原文作者: Leon Wansleben
譯者: 呂佩憶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4/08/30
臺灣商務
優惠售價
NT$546~601
商品編號: 978957053583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量化寬鬆、升息降息、通貨膨脹,對我們有哪些影響?

    房市高漲、薪資凍漲、人才外流,在在都是經濟衝擊。

    為何可以透過貨幣政策的手段來管理經濟?

    為何中央銀行穩定卻讓全球金融陷入危機?

    揭開央行神祕的面紗,反思貨幣政策是穩定金融?抑或是場遊戲?

    在金融失序的年代,一窺操控市場的那隻手,究竟如何掌握貨幣。

     

      我們怎麼進展到輕鬆賺錢的時代?中央銀行扮演什麼角色,這些年來它們與金融的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中央銀行是否提供更多穩定性以避免危機?中央銀行的崛起如何比預期更成問題?

     

      一九七○年代,新自由主義逐漸發展,帶動了中央銀行的重要性。作為發行法償貨幣的關鍵機構,中央銀行卻不是在一開始就擁有操縱貨幣政策的權力。貨幣政策攸關國家的外匯關係、通貨膨脹的尺度、企業的資本結構,影響了當地的金融與經濟發展,當貨幣政策開始成為央行職責後,中央銀行便擔負穩定金融系統的責任。

     

      隨著中央銀行佔據主導地位,其政策創新使央行能夠利用且不斷擴大金融市場的特權關係來管理經濟。然而,超過半世紀時間,全球金融卻一再徘徊在坎坷和危機中,這其中出了什麼問題?

     

      作者重新審視過往相關研究中被忽視的原始資料,以及實際訪談三十位央行官員,透過比較美國、英國、德國與瑞士的央行發展,發現中央銀行自身的政策創新是變革的重要組成,政策創新讓金融市場呈現穩定的幻覺,助長信貸過度增長,貨幣的「軟硬」實則由官僚拿捏,直至市場崩盤。這本書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講述政治與金融體系的糾葛過程,如何改變及重整金融市場?相信是你我都需審慎思索的關鍵!

     

    目錄

    好評推薦
    作者序

    導論
    新自由主意批評中缺少的部分
    研究方法
    政策創新的比較研究
    金融的鬥士
    本次研究
    章節概述

    Chapter1 新自由主義與中央銀行的崛起
    如何解釋中央銀行在新自由主義中的主導性角色?
    走向新的中央銀行社會學:官僚行為者、政策工具和金融體系就是治理的基礎結構
    一九七○年以來中央銀行治理技術的創新
    央行崛起的問題是什麼?
    合併比較
    解說:中央銀行是什麼?

    Chapter2 貨幣主義與貨幣政策的發明
    貨幣主義是什麼?
    瑞士國家銀行:從精英調解到統合主義的貨幣學派理論
    英格蘭銀行:以「私人影響力」為政策操縱桿與致命的策略選擇
    本章討論:一九七○年代貨幣主義實驗

    Chapter3 主導金融市場的預期
    柴契爾的貨幣主義與金融化政治的矛盾
    沃克的原始通膨目標
    英國的通膨目標之路
    減少金融市場的意外驚喜
    本章討論:創新的通膨目標制

    Chapter4 貨幣市場!全球金融與中央銀行的基礎結構
    現代貨幣市場制度的美國起源
    英國貨幣市場的美國化
    貨幣市場創新如何瓦解貨幣主義
    一個建構全球市場的計畫
    本章討論:新貨幣政策的設計者

    Chapter5 無知的組織,央行官員如何放棄監管
    瑞士:從君子監管到良性忽視
    英格蘭銀行:從非正式領導到結構性保密
    本章討論:央行在貨幣政策的監管上扮演什麼角色?

    Chapter6 白忙一場的金融化管道疏通——二○○八年以後的中央銀行
    二○○八年後的央行業務
    結構失修的金融市場
    金融化,一個消耗殆盡的成長動力
    透過金融業成長和金融化無法實現的福利政策

    結語
    利益和思想之外:央行崛起及其影響的新解釋
    經濟決策制訂中的官僚
    制度維護的邏輯

    附錄
    檔案與訪談
    註釋
    參考書目

    規格說明

    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2.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