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語言與形式: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

作者: 周志煌, 林啟屏, 陳英傑, 陳國球, 曾守仁, 曾守正, 黃繼立, 廖棟樑, 蔡英俊, 鄭毓瑜, 錢瑋東
出版社:政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12/01
語言:繁體中文
政大出版社
優惠售價
NT$540~600
商品編號: 978626976689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內容簡介

      「感受」(pathic)一詞,指我們稱之為移情(em- pathic)和同情(sym-pathic)的表達性理解方式。移情和同情,是一種關係性的體驗,在經驗中把握經驗,透過想像把自己放到別人的位置,感覺他人的感受,參與他人的生活,這是開拓自身心靈疆域的活動,存有、生命與價值,俱顯於斯。

     

      「感受」屬於美感經驗的接受面向,而感受經驗的把握,誠如高友工所言:「把注意力轉移到可以客觀觀察的材料上去,從純粹的內容結構分析,到作家背景、歷史考證、語文詮釋……這固然都是文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美感經驗』的一環,即是我們讀者對作品本身的反應。」所以,「『人文研究』的目的不僅是在追求客觀事實或真理,而是在想像自我存在此客觀現象中的可能性。……而其最終目的即是一種『價值』的追求,『生命意義』的了解。」

     

      不論是渡海來臺賡續學脈的方東美、王夢鷗,抑或遊走於港臺傳續慧命的徐復觀、唐君毅、牟宗三,乃至於在海外點燃文學之光以抵抗幽闇的陳世驤、高友工、楊牧、葉維廉,進而包括在臺研學發皇生命意識的張亨、柯慶明、蔣年豐等,他們皆通過生命、形式與語言的辯證,戮力於感受經驗型態和價值的闡發。本書擬藉由個別學案,在學術考證、概念辨析、史跡追蹤、思想探究、語境比較、文本鑒賞與價值判斷等方面,呈現1948年以後「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的豐碩成果。

    ====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曾守正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暨中國文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文學史、文學理論以及文學批評。曾出版《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

     

    廖棟樑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著有《六朝詩評中的形象批評》、《詩品撰述》、《古代楚辭學史論》、《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等書。

    ====

    目錄

    導論 廖棟樑、周志煌

    第一輯:生命美學之進路
    「理想國」之外的詩哲:論方東美生命美學的形成及超越 / 周志煌
    古典詩研究的另一個起點:解讀徐復觀中國古典詩的研究路徑 / 蔡英俊
    「荒漠」的「超悲劇意識」:唐君毅與《水滸傳》 / 黃繼立
    悲情三昧:牟宗三的生命詩學 / 曾守仁

    第二輯:形式美感之趨向
    假象與假感:王夢鷗「意境」論對哈特曼學說的接受與創化 / 廖棟樑
    「美典」內外:高友工學思之旅 / 陳國球
    靜態戲劇:早期葉維廉的中國古典詩觀及其西方現代主義詩學淵源 / 錢瑋東

    第三輯:兼容並蓄之取徑
    「物我一體」與「文道合一」:以張亨先生的文學論述為核心 / 林啟屏
    仰首看永恆:《奇萊前(後)書》中的追憶與抵抗(附〈「悲傷快樂而遙遠」:懷念楊牧老師〉) / 鄭毓瑜
    文學美是生命意識之昇華:柯慶明文論的系統與主題 / 陳英傑
    興的精神現象:蔣年豐先生的主體重立 / 曾守正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502頁 / 15.5 x 23 x 2.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