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旅:台灣志願兵潘文揚親歷的俄烏戰爭

作者: 潘文揚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5/09/03
八旗文化
優惠售價
NT$356~394
商品編號: 978626750962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俄烏戰爭開打至今已過三年,尚未終結──
    8萬刻骨銘心文字、40多張全彩照片
    台灣志願兵潘文揚的真實戰場紀錄
    今年3月,中國記者柴靜專訪為烏國作戰的潘文揚等人,破130萬觀看人數
    4月,端傳媒專訪潘文揚,「為什麼你們要打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
    25歲的他,為何要三度赴烏克蘭參戰?
    25歲的他,為何要放下安逸的生活?


      2023年7月,還在就讀大學的潘文揚收到烏克蘭領土防衛國際兵團的面試邀請,由於受到新聞報導中外籍志願兵的感召,他決定踏上戰場,甚至向家人謊稱要去波蘭當交換學生。

      2023年9月初潘文揚抵達波蘭華沙,並於9月中前往烏克蘭邊境。在邊境城市利沃夫辦理手續後,開始為期八星期的軍事訓練,加入國際兵團第四營(新兵營)。

      潘文揚在訓練營結識了多位戰友,包括美軍陸戰隊士官出身的隊長艾瑞克、美國志願兵紐約、挪威海軍陸戰隊退役的拉格納、德國志願兵多格及斯里蘭卡特種部隊退役的教官丹尼斯等人。

      2023年11月10日潘文揚首次前往巴赫姆特前線的一處安全屋,卻從戰友口中得知拉格納、丹尼斯、艾瑞克等戰友相繼陣亡。隊長艾瑞克的陣亡,對潘文揚是極大的精神打擊,使他戰鬥意志崩潰,隔年年初決定解約返回台灣。

      但潘文揚無法適應台灣安逸的校園生活,思緒仍留在俄烏戰場。他厭惡大學教育、學術殿堂,認為知識無法解釋戰爭的殘酷,也很失望人們對戰爭的麻木。儘管他害怕死亡,但強烈的使命感促使他決定再次回到烏克蘭。

      2024年7月,潘文揚與另一位高雄同鄉吳宗達(阿達)從桃園機場出發前往烏克蘭,再度加入國際兵團,成為第二營的一員,並在兵團中認識中國志願兵彭陳亮(亮仔),兩人有了深厚友誼,後來還結識德國電腦工程師林克斯、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的弗利等人。

      2024年10月,潘文揚的部隊前往烏東察夫蘇雅執行作戰任務。這是一場極度血腥的戰鬥,潘文揚親歷了十八天如同地獄般的激烈交戰,他所屬的A連在察夫蘇雅戰鬥中付出慘痛代價,有二十四人陣亡、十人重傷。他親眼目睹摯友阿達在砲擊中腰部被炸開而死,也得知亮仔在偵查任務中不幸中彈殞命。這兩位戰友的逝去又重重打擊了潘文揚。

      儘管潘文揚活了下來,但他感覺自己的一部分已隨著戰友死在那片森林裡。在本書開頭,潘文揚還是個嚮往戰爭、想證明自己存在的年輕人,認為戰爭可以告訴他人生的意義。但真正經歷戰爭,經歷兄弟在眼前消失後,他開始質疑外界對戰爭的抽象討論(諸如自由、民主、正義),卻視而不見活生生的人命犧牲,並反思戰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又該為何而戰?這一切值得嗎?

      「當我的朋友還在大學醉生夢死時,我人在察夫蘇雅森林的絞肉機煉獄裡。」

      「真正的戰爭,生命如此的脆弱,每一日都有鮮活的生命離你而去。死亡的聲音呼嘯而過,只有我和弟兄們聽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潘文揚


      高雄人,1999年出生,2017年進入海軍陸戰隊服役,於海軍陸戰隊九十九旅步一營步一連擔任步槍兵,兩次參加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蛙人訓練。2021年退伍,同年入學就讀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學系。2023年9月,第一次加入烏克蘭領土防衛國際兵團,在新兵營完成訓練後分配到國際兵團第一營,派駐烏東巴赫姆特外圍村莊。不久返台繼續學業。2024年7月,第二度加入國際兵團。8月底,編入第二營新組建的突擊隊A連,簽約六個月,10月前往執行察夫蘇雅前線作戰。2025年年初返台,在大學繼續學業,同時治療腦震盪和聽力問題,完成本書寫作。2025年4月底第三度赴烏克蘭加入烏克蘭空降部隊,歸期未定。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