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悲劇?
為何人們會喜歡悲劇?
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有無可定義的悲劇理論?
「悲劇」和「單純結局不幸」有何區別?
莎士比亞悲劇的核心魅力在於,它讓我們正視人類生存的終極現實:快樂與悲傷、愛與恨的交織、善良與殘酷的衝突、無可避免的死亡、人性中固有的苦難。藉由思忖人類共同的難題,或許能使我們從悲劇中獲得激勵和慰藉,甚至為之陶醉。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一探莎翁的悲劇世界。
對於人性的難題,莎士比亞的悲劇並未提供輕鬆的答案,
他建構悲劇的方式,通常是對劇中角色和行為提出反諷的喜劇觀點,
以喜劇融合悲劇,這種手法呈現出對於複雜人性的真實感受。
莎士比亞試圖以戲劇形式加深對生命與死亡的探索,本書以他最具代表的十部悲劇為主,剖析劇情、結構、起源、戲劇風格,以及對他個人的影響;解讀每部悲劇中的隱約相互關係、深具尖銳特質的警世格言,以及數個世紀以來,帶給不同世代表演者的契機與挑戰:
……
若說喜劇是指那些讓人發笑、或多或少有個快樂結局的戲劇,那麼談到悲劇時,是否就是指「結局不愉快,且通常有一位或多個主要人物死亡的故事」?
由於缺乏一種能定義的悲劇理論來探討莎士比亞戲劇中符合「悲劇」的要素,本書以劇作進行單獨討論分析,藉此讓讀者享受每部作品的獨特性,感受莎士比亞悲劇的影響力,甚至是樂趣。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
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
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
作者簡介
史丹利.威爾斯(Stanley Wells)
莎士比亞出生地信託基金會榮譽理事長,英國伯明罕大學榮譽教授。撰寫過許多關於莎士比亞的書籍,包括《莎士比亞、性與愛》(Shakespeare, Sex, and Love,2010)、《莎士比亞與他的時代》(Shakespeare & Co.,2007)等,也是《不容置疑的莎士比亞:證據、論點、爭議》(Shakespeare Beyond Doubt: Evidence, Argument, Controversy,2013)的合編者。他與加里.泰勒共同擔任《牛津莎士比亞全集》總編輯,同時是企鵝出版社《莎士比亞》、《牛津世界古典》叢書總編輯。
譯者簡介
林曉欽
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專事翻譯人文、心理學、報導文學、小說,以及科普類書。
=====
前言:什麼是悲劇?
第一章:莎士比亞時代的舞臺悲劇
第二章:《泰特斯.安特洛尼特斯》
第三章:《羅密歐與茱麗葉》
第四章:《凱撒大帝》
第五章:《哈姆雷特》
第六章:《奧賽羅》
第七章:《馬克白》
第八章:《李爾王》
第九章:《雅典的泰門》
第十章:《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
第十一章:《科利奧蘭利斯》
結語:為什麼人們會享受悲劇?
影視作品選集
參考書目&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