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走上台擺設砌末,推動各場景之間的時空轉換。
他們在台上支援演員裝扮,同時應對各種演出突發狀況。
他們掌握獨家密技「撒火彩」,為舞台打造或雲霧繚繞、或火樹銀花般的酷炫視覺效果。
演出時,他們默默在台上台下穿梭,他們是「檢場人」。
檢場,即當著觀眾的面前更換場景。元雜劇開始,工作人員上台擺設桌椅砌末、布置場景,兼職「檢場人」於焉誕生。清朝中葉,京劇戲班組織已臻完備,檢場也逐漸成為一種專業職位。民國初年,上海新式舞台興起,檢場遂逐漸隱藏幕後。中國大陸「戲改」後,因提倡「二道幕」換場、淨化舞台的概念,檢場人自此從舞台消失。時至今日,在台灣僅有國光劇團、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復興京劇團等少數劇團,仍會於「老戲舊演」時使用檢場。——檢場從無至有、從兼任、專職到廢止,此一職位的興衰浮沉,儼然成為中國戲曲舞台榮枯演變之見證。
作者廖燦輝已研究京劇檢場數十年,書中詳盡記載京劇檢場的興起、工作範疇、運作模式及存廢歷史等,同時結合國內外之劇場經驗,分析檢場一職存廢的利弊,肯定檢場作為京劇藝術表現的一環,在當代京劇演出時,仍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特色
★特別收錄──舞台砌末的各類擺法、撒火彩的各式花樣與施放時機,一窺京劇檢場如何配合演員、劇情,共同打造一齣齣精彩的演出。
各界推薦人
馮光宇(「紐約美華劇坊」藝術總監/北京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
=====
作者簡介
廖燦輝
1952年出生於台灣省新竹市,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預官退伍回母校擔任助教,四年後以京劇行頭論文《平劇行頭功能之研究》升講師並兼校務行政,多年後又以京劇檢場論文《平(京)劇檢場之研究》升副教授。
研究專長是中國戲劇,在國劇系擔任副教授直到退休。
著有《京劇時空論》一書,書中探討舞台時空運行,引用記號學理論,印證京劇舞台的記號性格。
研究布袋戲,將台灣演師如李天祿等大師,及「排戲先」吳天來,撰寫專文刊登在中國大陸偶戲雜誌上。同時也編劇,完成《決鬥》等武俠三部曲,《真空城計》、《假空林計》合稱檢場二部曲,還有《相罵》等三齣短劇。
=====
新版序/馮光宇
壹、緒論
貳、檢場之興起
一、前言
二、檢場興起的緣由
三、結語
參、檢場之工作
一、前言
二、檢場的沿革
三、檢場人的修養
四、檢場前的準備功夫
五、檢場人的職責
六、結語
肆、景物造型
一、前言
二、舞台的景物造型
三、結語
伍、撒火彩
一、前言
二、材料與工具
三、訓練與火候
四、名稱與式樣
五、戲碼與時機
六、火彩與表演
七、絕活與絕跡
八、結語
陸、檢場之運造──《長坂坡》為例
一、前言
二、劇情大要
三、場次編排
四、檢場運造
五、時空關係
六、人物簡述
七、結合表演
八、結語
柒、檢場之存廢
一、前言
二、二幕由來
三、檢場末路
四、舞台淨化
五、二幕反思
六、他山之石
七、檢場效益
八、檢場再生
九、結語
捌、結論
附錄一、插圖
附錄二、檢場之演化
附錄三、京劇檢場人名錄
附錄四、京劇檢場人素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