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與人類世:20世紀的動植物知識

作者: 王士銘, 皮國立, 江豐兆, 余佳韻, 沈佳姍, 侯嘉星, 郭忠豪, 曾齡儀, 葉爾建, 趙席夐, 劉士永, 劉世珣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期:2023/09/06
定價:450元
前衛 從多元角度,探討農漁產業發展史上的動植物面貌與政策、開發史之重要性。
優惠售價
NT$383~4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內容簡介

      ★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之作

      ★國立中興大學永續農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農業、環境與人文」子計畫成果

      聚焦討論植物、動物做為藥材、食療等,在各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自臺灣出發,乃至中國、東亞,反思人類世以來的歷史變化,

      從多元角度,探討農漁產業發展史上的動植物面貌與政策、開發史之重要性。

      二○二三年十一月廿四—廿五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舉辦「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工作坊,會中各篇論文不僅涉及自然分類的知識形成,也在應用的層面凸顯了不同時空下的特定動機與思考路徑。

      儘管西方分類學已是今日之主流觀點,但不妨害傳統中國分類學在某些領域中的延續與調適。尤其在傳統藥物使用的領域中,中國既有的食藥同源思想、氣運五行的醫理,讓面對新式生物分類學衝擊下的中國本草觀,仍舊得以在華人的生活日用中找到一席之地。中國傳統醫藥學千年來與其博物與分類傳統互為表裡、相倚甚密。中藥藥性理論構建中「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也可在過去本草分類中看到許多實用主義上的例證。顯示中國的分類思想自魏晉時期到清末都沒有太大變化,內化成為華人飲食與用藥的常識。

      二十世紀西方科學強勢叩關,除了造成中醫界「廢醫存藥」的壓力,亦促成了中藥分類使用上的內在調適。在理解從傳統跨越到近代本草分類遞嬗的過程後,讀者才能理解本書中清末文人筆下的木棉,以及驢藥、「吐蛇」、蛤蚧、海馬等,這類對西醫而言荒誕不經的藥物,卻依然能在當前的華人食補市場上風行不偃的歷史因緣;也只有看到了近代以來西學對中醫草本知識的挑戰與其調適後,方得認識清代庫倫與內地藥材交易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近廿年來跨學科研究或是學術跨界對話的氛圍正熾,本論文集中各篇專文外有所專擅又內理相通,或可據之視為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

    =====

    作者介紹

    侯嘉星

      一九八二年出生於臺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環境史與歷史GIS。相關著作有《一九三〇年代華北平原的造林事業》、《機器業與江南農村》,以及學術論文十餘篇。

    王士銘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人文講座辦公室,近年關注清代山西商人在蒙古的貿易及墾殖活動,並發表學術論文於《清華學報》、《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及《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皮國立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史學方法、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個人撰著、主編學術專書與教科書二十本,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會議論文百餘篇,其餘雜文、獎項,則可參考中央大學歷史所官網。

    江豐兆

      一九八五年出生於桃園大溪。現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並在清大歷史所、淡大歷史系擔任兼職講師。研究領域在明清至近代中國的社會經濟史,特別是鹽政與鹽業、國家財政與經濟思想等議題。曾獲國科會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

    余佳韻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嶺南文化與文學、明清詞學理論與批評。

    沈佳姍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博士,現職為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兼歷史類課程學類負責人兼圖書館館長暨宜蘭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史,例如常民生活、醫療衛生與相關人事等課題。

    郭忠豪

      高雄人,熱愛網球,任職於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研究領域是近代東亞食物史,著有《品饌東亞:食物研究中的權力滋味、醫學食補與知識傳說》。

    曾齡儀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興趣是「移民」、「食物」與「動物」的歷史,著有專書《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以及〈頭角「爭茸」:一九五〇-一九九〇年代臺灣的養鹿業與鹿茸消費〉等論文。

    葉爾建

      丁巳年生,中壢人。英格蘭Durham大學地理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及興趣為歷史地理和區域地理。著有〈二十世紀初日治臺灣和美屬菲律賓的農業知識交流-以臺灣新式牧牛業為例〉等論文。

    趙席敻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專研中國近現代史,以思想史、政治史為主領域,並及婦女史與動物保護史。長期研究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思想、參政為中心。目前研究重點是以胡適為中心的群體與港臺第三勢力知識群為主。

    劉士永

      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研究涵蓋近代東亞醫學與公共衛生史、日本殖民醫學,及東亞環境史等領域。著有相關專書及論文多種,近作《現代醫學在東亞十二講》將於二〇二三年底出版。

    劉世珣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醫療史、科技史、清史、滿文。著有學術論文十餘篇,分見《故宮學術季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等期刊。

    =====

    目錄

    導讀|萬物皆有序—試探中西分類自然的動機、知識與差異/劉士永

    第一章 從身體到萬物

    01寄生蟲知識的形成-從華佗療「吐蛇」之謎談起/皮國立

    02以驢為藥-《本草綱目》中的驢藥論述/劉世珣

    03從「難產」到「壯陽」-戰後臺灣「海馬」中藥消費文化/曾齡儀

    04補肺氣與益陽道-戰後臺灣的蛤蚧食療與消費初探/郭忠豪

    第二章 從天擇到人擇

    05來自中國的蔬果-二十世紀前期西北太平洋地區農業交流的歷史地理/葉爾建

    06清代蒙古鹿茸貿易初探/王士銘 

    07農藥作物魚藤在東亞的認識與臺灣總督府栽培事業/侯嘉星

    08清末民初舟山群島海域的漁鹽與水產加工-以黃魚鯗、螟蜅鯗為中心的考察/江豐兆

    第三章 從人本位到跨物種

    09烽火與英雄—近代嶺南文人詩詞中的「木棉」/余佳韻

    10近代獸醫教育在臺灣與社會變象(一八九五—一九四五)/沈佳姍

    11人狗關係的演變-探討動物保護運動中狗的角色與作用/趙席敻

    結語|人類世下的人與物種/侯嘉星

    結語

    =====

    人類世下的人與物種

    侯嘉星

      廿一世紀初,地質學家、氣候學者們提出「人類世」(Anthropocene)的地層概念,來解釋工業革命以後大規模的人類環境改造,形成了全新的地質分層。在這個時期當中,人類的活動深刻影響地球的樣貌,尤其石化能源的使用無處不在,對環境造成許多不可逆轉的改造。人類世的概念雖然尚未被學界或社會完全接受,但仍恰如其分地表達十九世紀以降,各種新工具、新方法,大大改變了人與環境的關係,可說是近年來環境議題的熱門關鍵字。

      人類改造環境的歷史,當然建立在人類的物種利用之上。人類與物種的關係,有著悠長的歷史脈絡,自史前時代起,即是人類社群不斷發展的關鍵。人們通過物種認識世界,運用動植物壯大自身,人類更藉由對世界萬物定序的過程,逐漸掌握自然乃至族群的未來。因此,物種的知識,成了建構人類時代的基石。本書所聚焦的二十世紀物種知識,正是結合了十九世紀以後人類科學知識突飛猛進的變化,使得探險家、博物學者向全世界探索新物種,進行大規模的遷移、栽培,造就二十世紀的世界經濟、文化以及生態樣貌,這些變化更推動人類世的形成。

      二○二○年爆發的新冠肺炎,是物種與人類之間互動的轉捩點,其巨大衝擊,改變世界運作的型態,當然也使人們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二○二二年在疫情之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共同舉辦了「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希望從人類世觀點下的重新思考人與環境關係的歷史脈絡。會議的成果,因而有了這本小書。

      本書的第一單元,探討「從身體到萬物」的認識過程。身體被認為是內宇宙,也是人類知識的核心,關於身體各部位、感受,或是症狀描繪的詞彙不勝枚舉。從身體到萬物的利用,當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皮國立教授的文章討論到傳統時期如何認識寄生蟲、如何處理這些生活在人類身體內的物種,這種寄生對身體的影響、對醫療技術的啟發等等,是從身體到萬物的第一步。劉世珣博士注意到與人們關係緊密的驢子,除了被豢養以提供畜力,其血肉、骨髓,乃至各種不同的位置,都在醫藥治療上被充分利用,這是人類對身邊物種知識的擴大。曾齡儀教授、郭忠豪教授的兩篇文章,同樣聚焦在人們將物種用在醫療保健的目標上,但與前兩篇相較,無論是海馬或是蛤蚧,都已非人們馴化畜養的物種,而是需要潛下海中捕撈、深入華南丘陵地區捕捉。此類生活在山區海洋的物種,與人類聚落的活動本無交集,但在人類世下,商人大量捕捉以滿足消費者身體的需求,最終使海馬與蛤蚧成為珍貴藥材。從身體出發認識萬物,再將萬物與身體呼應,此間循環,顯示人與物種關係的深層理路。

      本書的第二單元,主題是「從天擇到人擇」的變化。進化論著名概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許在漫長的地質時代尚能成立,但到了十六世紀後的大航海時代,人類在美洲大陸上進行巨大的改造,各種作物、動物改變美洲的樣貌;進入十九世紀中葉,「人擇」更成了物種變化、乃至創造新物種的重要推力,這也是人類世改變環境的巨大力量。本單元探討了四個不同的物種類別,顯示二十世紀以降人擇的擴大,這四個物種分別是蔬果、鹿、魚藤與海鮮漁獲。葉爾建教授的文章,聚焦於西北太平洋地區的農業物種交換,特別是華人遷移到日本、臺灣、菲律賓與南洋群島時,除了接受當地的物種生態,更致力於從故鄉中國華南引進蔬果作物,許多成了至今當地人的主食與經濟來源。與該文相對應的是王士銘博士的論文,其主角西伯利亞馬鹿,正好在東亞世界的另一極。鹿茸做為讀者耳熟能詳的中藥,但其初始卻是源於蒙古地區的野鹿族群,對鹿群的捕獵與販售鹿茸,成了蒙古王公不菲的收入,也成了清朝政府治理蒙古的重要資源。拙文選定之標的,又回到植物作物的栽種上,但這次不是食用的蔬果,而是化學工業使用的原料作物—魚藤。早期臺灣原住民、東南亞土著,都認識魚藤,但真正大量使用是在十九世紀末的化工業時代。二十世紀臺灣成為日本帝國圈內魚藤供給的中心,顯示人擇的作用與現代國家緊密結合。最後則是江豐兆博士關於海洋漁獲加工的討論。海鮮物種的認識,是歷史研究最難的部分,蓋因十九世紀以後人類方得以前往遠海捕撈、進行長距離航行交換漁獲,所以更早的史料往往片段散亂。在沒有冰凍技術前,人們對於海鮮的利用十分受限;十九世紀末的冷凍技術,大大刺激人對海洋資源的攫取。本單元的四篇文章,雖然空間上跨越山海,但最核心的關懷,仍在於人們如何認識物種,並將之捕獵、豢養、馴化,以及栽植的過程,這也正是人類世對物種利用的最大驅力。

      本書的第三單元,主題是「從人本位到跨物種」的精神轉換。固然在前兩單元中,人類對於物種的知識,推動了人們取用、加工物種,似乎雙方的關係是冷血、無情的單方面利用。但在豢養、照顧與陪伴動植物的過程裡,人與物種的關係發生變化,這也是人類世中不能忽視的一面。余佳韻教授從文學作品中,找出嶺南常見的木棉花,發現人們對於木棉的認識,深受政治局勢、民族主義的影響,顯示人與物種的雙向互動。沈佳姍教授研究了服務於動物的一群職業者,討論日本時代臺灣的獸醫學發展,以及防疫檢疫制度的形成,顯示物種的利用,改變了人類的社會制度。最後壓軸的是趙席敻博士注意到人與狗的關係,不再只是工作犬,更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心靈陪伴,使人與物種的關係提升到新一層面,超越單方面的人擇利用,添加了精神變化的更多元素。在本單元的討論中可以發現,人類世的人與物種關係,絕非單純的生物學、經濟學問題,更是倫理學、哲學的課題,充滿無數的開拓可能,值得探究。

      回到本書的標題,人類世下的人與物種關係,可以說是人對萬物的探索使人們認識世界、人對萬物的利用使人們發展茁壯、人對萬物的互動更使人們複雜深邃。本書的三個單元,看似毫不相干,但實則勾勒出人與物種關係不同層次,借助多樣個案,闡發此中連結。當然,人與物種的關係百轉千折、複雜多端,遠非本書所論及的動植物知識、案例所能涵蓋,但具體而微地,讀者能窺見這樣宏大的課題,還有無數探討的可能。

      歷史告訴人們,過去的人與物種關係呈現了什麼變化、甚至也解釋了為何我們今日會這樣的原因。但時間並非單線性結構而已,站在當下如何想像未來,決定了我們怎麼看待過去。人與物種的課題,過去曾在無數的歷史著作當中被描寫、探討過。然而今日當我們意識到人與地球萬物的關係轉變,「人類世」一詞所要彰顯的其實並非人類主宰地球的時代,而是警醒世人意識到人類做了多少不可逆的改造。在這樣的認識之下,人類世所探討的,是未來人們如何理解人在地球、生態中的角色,當我們選擇謙卑面對未來這樣立場的同時,必然也開始回望過去,思考人與物種的多樣關係。期待本書的討論,能在這樣的關懷下,乘載過往人與物種的脈絡,讓讀者可以再思考新時代的萬物秩序與人、物關係,共同進入「人類世」的時代。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