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泰彥Yasuhiko Ota
《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畢業於北海道大學理學系(專攻物理化學),1985年加入日經新聞。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後,曾駐美國華盛頓及德國法蘭克福。日經頭版專欄「春秋」撰稿人。2004至2021年,擔任編輯委員兼社論撰稿人。
從2015年起採訪駐點自東京遷至新加坡,在亞洲各地針對地緣政治、貿易、外交、創新科技、國際金融等主題進行採訪,2017年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為主題的報導,獲「伯恩─上田紀念國際記者獎」。另著有《半導體地緣政治學》。
譯者簡介
葉靜嘉
花蓮人,政治大學日本語文系碩士。喜歡大谷翔平和宇多田光、台灣的山海等美麗的事物。工作邀約:eden3q@gmail.com。
推薦序
比「娘惹糕」還深厚的歷史脈絡
馬來西亞作為「峇峇娘惹」的分布地區之一,在當地生活近二十年的我來說,雖說對這個詞彙不陌生,但在現實生活中也不見得熟悉。峇峇娘惹經過了時間的推移,已經融入了當地的社會。除非當事人主動告知,否則單憑膚色就想辨認出誰是不是峇峇娘惹,實非簡單之事。這也是書中,有關李光耀究竟是不是峇峇娘惹的討論會出現的狀況。我還曾因為誤認峇峇娘惹的路人是華人,而發生過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尷尬場面。
峇峇娘惹是一個綜合詞,泛指早年中國移民與當地女性通婚之後的後代,峇峇是男性,娘惹是女性,現代又較為廣泛以「土生華人」稱之。峇峇娘惹的祖先,主要是在鄭和下西洋的明代早期,也就是十五世紀前後,從中國南部頻繁移往東南亞,遠早於近代的華僑移民。而在歷經數百年後,各地的峇峇娘惹仍舊屬於少數族群,生活上也自然就會慢慢融入當地文化。峇峇娘惹的移民史雖然悠久漫長,但樣貌依然保持華人的特徵,所以除非主動告知,一般從外觀不容易辨識。
在當地人的眼中,對峇峇娘惹的印象又是什麼呢?在我小時候,從大人那裡被告之,出身於英國殖民地時代的峇峇娘惹,都是受過良好的英式教育,可以說一口流利英文的精英份子,他們平時衣著光鮮亮麗,但也有比當地華人更講究的傳統服飾。他們的食物偏辣,但不會食用豬肉,飲食習慣儼然跟馬來人很接近,但又多了那麼一點華人的色彩。這也是為何峇峇娘惹的宅第都保持中國傳統的擺設。他們的外貌看似是華人,但他們的內在已經在地化,甚至他們的族群成為當地不可忽視的存在。
相比之下,大部分馬來西亞的華人,其實是在清末民初年代移入居多,但也相對帶了更多「老鄉」的傳統與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華文教育,所以近代的土生華人除了原生的母語之外,有更多的機會接受完整的華文教育。因此在近代,若要從使用的語言辨識對方是不是峇峇娘惹,難度又更高了。所以,稍有不察,誤認也是常見的狀況。
在台灣,讀者要接觸到峇峇娘惹的文化也不難。大家一定吃過色彩繽紛,光賣相就令人垂涎三尺的娘惹糕吧?這種與台灣傳統的粿有著截然不同特色的糕點,讓人一眼就能辨識出來。面對著娘惹糕那種外觀色彩鮮豔,但不知其味的探索經驗,就好比人們對峇峇娘惹的歷史似懂非懂的過程。
娘惹糕用原本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會食吃用到的糯米、稻米、木薯粉,加入在當地才會見到的如班蘭、椰漿、椰絲、椰糖以及參巴等等元素,形成另一種不同於祖先家鄉的美食。把自己熟悉的食材,加入當地人的配料,發展出另一種全新的飲食習慣,這也許就是峇峇娘惹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當融合習慣之後,已經分辨不出哪一個是原本的自己,哪一個是在地取得的元素,久而久之不再糾纏計較,落地生根之後的人們,形成了專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圈,跟過去祖先的那一塊不再聯繫,隨遇而安,發展屬於自己的歷史。
走在麻六甲那條充滿古色古香,彷彿被時光給遺忘、稱為「億萬富翁之街」的街道,除了感受峇峇娘惹的歷史與文化,他們在當地乃至對整個東南亞的影響,都彰顯在這個小小的街道。那裡的一片一瓦,那些貴族世家般的門廊、庭園,不禁讓人停步端詳,留下了讓今天的人們去追尋的足跡,更讓參觀者對這個族群的歷史與發展有了更多想要解開的謎題。
太田泰彥正是其中一個被這樣的情境所吸引的人。但跟我們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決定深入去挖掘那個埋藏在他心中的疑惑,決定去解開這個「充滿謎團的族群」的來龍去脈。想要了解東南亞華人移民史,太田泰彥以新聞工作者撰寫的這本作品,是讀者所不容錯過的。
太田泰彥的這一本作品,不僅讓華文閱讀的讀者能夠了解到峇峇娘惹更為深層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從他的書寫當中,發現自明代鄭和下西洋以來,這些與鄭和的艦隊,以及當年宏大的壯闊歷史有著緊密關係的族群,對東南亞的移民以及日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何等巨大。這樣的影響力,是這些移民成為新住民,最後變成在地居民的過程中,運用異鄉人求生的本能,乃至為自己的族群贏得更好的生活所驅動的生存意志所產生的結果。
他們當中,出了許多不光是商業上的鉅子,更有不少在政治領域發光發亮,為東南亞當地民眾的福祉盡心盡力,爭取世界各國的認同。他們已經不再是原始的血脈所代表的那個族群,反而用自己的新身分,形成新的認同,新的文化圈。
太田泰彥深深被這個族群的歷史與影響力所吸引,他能夠看出就連身為峇峇娘惹文化的捍衛者,也不見得洞悉的優勢。太田先生深入了解各種文獻和著作,經由訪問峇峇娘惹的關鍵後裔,了解他們的現況,進而挖出他們的祖先在過去的歷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後從文化、歷史、人物誌的角度,深度剖析峇峇娘惹的過去與現況。
峇峇娘惹的歷史所展現的是一個族群在異鄉打拚的故事,從過去的壯闊璀璨,到現在的回歸平淡,甚至隱沒在歷史洪流底下。日後當你吃著娘惹糕的時候,可以深思這個少數族群的歷史發展,以及他們在日後被稱為「家鄉」的國家,創造了在區域史中不可抹滅的貢獻。也許你吃下的每一口糕點所蘊含的滋味,就不再是過去那樣似曾相似,但又不是很熟悉的異國風情了。倘若沒有這一本作品的話,也許我們大部分人都只能停留在以「娘惹糕」的角度去窺視這個族群吧。
(區肇威(查理)/燎原出版社主編、馬來西亞華人)
推薦序/林開忠(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區肇威(燎原出版社主編、馬來西亞華人)
序章|充滿謎團的族群
第一章|李光耀的祕密
亞洲的時間感
「不要這樣叫我」
李顯龍總理的自白
第二章|色彩與香辛料
覺醒的十二歲少年
二次覺醒:撿磚致富的商業精神
峇峇娘惹之家
專欄(一):「Puranakan」還是「Peranakan」?
專欄(二):胡椒、丁香、肉荳蔲
第三章|日本的破壞與支持
命運的三年半
無形的羈絆
專欄(三):海峽殖民地
第四章|商業貴族的地政學
億萬富翁之街
糖王與新加坡
普吉島上的錫礦山
萊佛士與偉大的慈善家
影響東南亞的泰國外交官
爪哇島的峇峇娘惹
第五章|創造未來的人
開闢味覺的新天地
梵谷從哪裡來
被美感所充滿的空間
專欄(四):CANDLENUT的無菜單料理
終章|來到尾聲
後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