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天性:探尋人類行為的起點,為什麼大腦天生愛社交?【經典紀念版】

作者: 馬修‧利伯曼
譯者: 林奕伶
出版社:大牌出版
出版日期:2022/07/13
定價:520元
大牌出版
優惠售價
NT$385~426
商品編號: 978626710272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任何對大腦、心理學、社會互動感興趣的人,都會愛上這本書!」
      ──亞馬遜網站讀者5顆星一致好評

      一本讓生活更聰明、更快樂、更有生產力的社交科學指南
      ● 臉書、IG、LINE滑不停,為什麼我們總是渴望與他人互動?
      ●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是社交高手,有些人卻總是無法與人順利溝通?
      ● 心痛與被霸凌的社交痛苦,更甚於生理疼痛的威脅?
      ● 社會連結如何像真正的金錢,對你的財富產生影響?
      ● 比加薪更能激勵員工的方法是什麼?
      ● 社交暗示的影響力有多大?一場辯論會的觀眾笑聲,扭轉了美國總統大選結果?
      ● 如何解讀他人的心思和行為、與他人合作,我們到底怎麼辦到的?

      ──你我都是社交動物──
      為什麼我們能輕易讀懂他人的行為與情緒?
      人又為何會感到孤獨、需要愛與支持、渴望融入社會……?


      《社交天性》結合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類行為,有了驚人發現,除了金錢或其他外在激勵之外,我們天生更渴望與他人連結,且終生受此動機驅動。

      書中將依序詳述社交天性的三大適應:連結、心智解讀、和諧。了解這些心理機制如何驅動我們的行為、理解他人的思想,對於改善個人與團體生活至關重要。本書將闡明社交天性的神經機制,以及如果對社交天性有更精準的理解,將可大大改善我們的生活與社交幸福感!

      人類天生愛社交,是大腦設計的特點。
      演化對社交思考的賭注,遠遠超越我們所想像的程度。
      大腦不僅是為了思考,更是為了「與他人連結」而建立!

    作者簡介
    馬修‧利伯曼 Matthew D. Lieberman


      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創始人,是該領域最重要的學者之一。2007年獲美國心理學協會頒發的「青年心理學家傑出貢獻獎」,該獎項每兩年頒發給一位優秀的社會心理學家。
      1999年在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精神醫學與生物行為科學教授,以及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SCN Lab)主任。同時,他也是《社會認知和情緒神經科學》雜誌(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創始編輯,《心理學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顧問編輯。

    審定者簡介
    楊青如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碩士、博士候選人,研究專長為神經美學。鍾情於探索「人腦」的奧秘,著迷於觀察「人」的百態。熱愛接觸一切美好事物。

    譯者簡介
    林奕伶

      自由譯者,曾任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國際通訊社財經新聞編譯。譯有《人體素描聖經》、《肖像素描技巧指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真理機器》、《股市晴雨表》、《社交天性》等書。

    規格說明

    平裝 / 458頁 / 14.8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