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巴克禮牧師的《為基督贏得福爾摩沙》(Formosa for Christ, 1935)及伊莉莎白牧師娘的《從台灣遙寄給男孩女孩的書信》(Letters from Far Formosa to Boys and Girls, 1910)兩書合譯而成。
1875年,26歲的巴克禮牧師由英國長老教會差派來台,一生在台宣教60年,1935年以86高齡逝於台南。巴牧師創設台灣最早的大學、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大力推行白話字、重譯白話字《聖經》、增補《廈英大辭典》等,是宣教巨擘,更是推動台灣歷史的關鍵人物。《為基督贏得福爾摩沙》一書,是巴牧師在智慧圓熟的晚年,為關心海外宣教的英國長老教會青年所寫。巴牧師在書中回顧了台灣教會從無到有,從草創到蓬勃的發展歷程,他向讀者介紹當時的台灣社會及在日本教育下成長的新興世代的整體面貌,概述教會身處這般社會背景,如何在醫療、教育事工做出種種努力,最終得到何種成果及面臨怎樣難題。
伊莉莎白牧師娘是巴牧師的牽手,她在生命的晚期,為英國的少年寫了《從台灣遙寄給男孩女孩的書信》。牧師娘在書中描述隨同巴牧師進入獵首者的部落,參與和解儀式的驚險經歷;也談到搭船前往東台灣,與阿美族人共度的美好時光。她還說了七個漢人信徒的故事,當中有抽鴉片、殺女嬰的惡習,也有好善樂施的基督徒老人的善舉。牧師娘用溫柔幽默的文字,為讀者勾勒出早期台灣人的鮮活形象。
巴克禮牧師夫婦以其虔誠的信仰,數十年如一日的服事,成就了為台灣奉獻一生的典範身影,其著作早已超越宗教界線,不僅是他們鍾愛台灣的最佳見證,更是台灣人要共同珍惜的精神資產。
作者簡介
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
為蘇格蘭出身的牧師,是格拉斯哥大學「三傑」之一,專精電學,曾名列百科全書之中。1865年他16歲時立志宣教,寫下著名的〈獻身文〉,每年生日皆再次簽署,妻子伊莉莎白在婚後也逐年簽字,直到安息。巴克禮於1875年抵台,之後無論是1885年的二崙反教案件、1895年的日軍進城事件等,他皆以智慧與勇氣善處之,最後也埋骨於台南。巴克禮服務一甲子的人生,對台灣的教會發展、神學與中學教育、聖經翻譯、報業及語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台南市東區亦有「巴克禮紀念公園」,緬懷他的社會貢獻。
伊莉莎白(Elisabeth A. Turner, 1858-1909)
也稱巴伊莉或巴以利,是蘇格蘭的正規護理師,熱心教會服事和兒童主日學事工,1892年與回國述職的巴克禮結婚,三個月後隨夫來台,以醫療專業結合宣教服務。她經常暗中賙濟貧寒,低調行善奉獻,1903年召聚新樓醫院的員工、病患及家屬等成立佈道所,為今台南東門教會的前身。1909年她因腦疾逝於上海,曾接受她照護的日籍好友細川瀏牧師說:「身為女人,她是我遇過最有成就的女性之一;身為宣教師,她總是躋身於最認真而能幹的工作者之列;身為朋友,沒有人比她更真誠而富同情心。」
平裝 / 240頁 / 17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