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 強納森.海德特
原文作者: Jonathan Haidt
譯者: 鍾玉玨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9
語言:繁體中文
網路與書
優惠售價
NT$380~41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內容簡介

    NYU教授、掀起全球討論與關注之作
    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席捲全球的話題與對策討論
    【紐約時報、亞馬遜長期暢銷榜首】

    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
    為什麼男孩持續從現實世界退縮到虛擬世界?
    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以及我們自己?


      二○一○年代開始,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成為全球化現象。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書中,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探討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的趨勢,並歸納出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大型科技,成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

      本書也指出:為了讓孩子有更健康的童年──
     
      ★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科技公司可以做些什麼
      ★學校可以做些什麼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本書特色

      ◆手機問世後,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在一九八○年代開始式微,在二○一○年代初被「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取代。被當成白老鼠的Z世代出現重大身心狀況,他們的童年在3C產品的制約下,被剝奪了以遊戲、實體互動與獨立探索為基礎的學習過程。

      ◆本書提出童年大重塑是如何干擾兒童的社交和神經發育,如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

    作者簡介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一九九二年取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十六年。道德與政治心理學是他的研究重點,詳見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他的最新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延續了《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與葛瑞格.路加諾夫合著)所探討的主題。他也在Substack平台建立部落格「巴別塔之後」(After Babel),發表文章。

    譯者簡介

    鍾玉玨

      台大外文系畢,從事國際新聞編譯近三十年,現為台灣大學外文系翻譯學程兼任講師,幸能透過教書與譯書結識年輕學子與各界菁英,並持續深耕中英翻譯。近期譯作《長勝心態》、《變動中的世界秩序》(合譯)、《植物靈藥》、《父產科》等。

    ====

    目錄

    前言 在火星長大的世代

    第一部 大浪來襲
    第一章 洶湧的痛苦

    第二部 背景故事: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
    第二章 小孩在童年該做什麼?
    第三章 探索模式,以及兒童需要有風險的遊戲
    第四章 青春期與過渡到成人期遭遇的挫折

    第三部 童年大重塑: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
    第五章 四種根本性傷害:社交障礙、睡眠剝奪 、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第六章 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
    第七章 男孩怎麼了?
    第八章 道德昇華與退化

    第四部 為了更健康童年的集體行動
    第九章 為集體行動做準備
    第十章 政府與科技公司可以做些什麼?
    第十一章 學校可以做些什麼?
    第十二章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結論 讓孩子的童年回到地球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484頁 / 14.8 x 20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