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與文化之間,我們設計

作者: 殷寶寧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22/04/20
定價:480元
典藏藝術 殷寶寧細密爬梳城市變遷的治理歷史,為讀者提供相關建物、街區的地誌文獻,甚而擴及全球化底下文化輸出與美學轉移的政治經濟脈絡。———陳正菁|浮光、春秋書店創辦人
優惠售價
NT$379~418
商品編號: 978626703120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乘載臺北人三十年記憶的中華商場

      從黑手打鐵的赤峰街到文青的赤峰街

      2022年全世界最期待的建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曾經荒置的公務眷舍審計新村,搖身成為臺中最受歡迎文創景點

      從孩子日常生活的視角,將鄒族文化傳統融入設計的阿里山達邦國小

     

      五個建築場域,五段文化歷程,以設計作為一種文化抵抗的策略和反抗基地。

      本書集結了建築學者殷寶寧近年來在建築、設計與文化領域的研究與寫作。看似獨立成篇,但共同貫串的,來自於對文化深層的關注與提問。作者以地域為經,年代為緯,在建築與文化的交織論述中,觀察設計如何回應使用者的想像與實境。最初以中華商場啟章,在於該建築承載了臺灣在戰後現代化過程中,追求在城市景觀與建築表徵上的現代性之夢。接著來到捷運中山站與雙連站之間的赤峰街街區,曾經是黑手油氣產業聚集之處,而今反差萌地構成文青青睞的文創聚落。

      再往北邊走一點,回到劍潭與基隆河前世的探索中,一座明星建築要如何轉身變為一座演藝廳呢?離開臺北,臺中的審計新村,創意工作者的群聚及其構成的創意聚落,帶動區域活化,具體回應了設計文化不僅是一個過程,更具高度能動性的價值。繼續往南到了北回歸線,百年達邦國小重建,應該長成什麼樣子?「設計」如何作為一種傳遞文化與歷史重量的媒介?建築生產要如何滿足這個社會單位,並且傳遞出具鄒族族群主體意識的文化形式?

      透過這些詰問,我們在殷寶寧的文字中飛越臺灣的百年建築構成,以鳥瞰的視角,踏實的取材,照見設計在建築與文化之間以何樣的角色現身。
     

    好評推薦

     

      處在城市快速變貌的時代,我們需要殷寶寧這樣的城市研究者。一方面為城市召喚失去的記憶,也為城市的高速發展擴張,提出具有理想性的思考方向與設計方式。———于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如是犀利而溫柔的提醒:這片土地的人民該如何不卑不亢地瞭望與實作另類的想像,嘗試設計建築出能貼合島國肌理又促成文化改變的永續生活空間。———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作者簡介

    殷寶寧

      生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現職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專長領域包含建築與文化研究、文化資產與博物館、性別研究等。曾任職於教育部,參與921震災校園重建工作;曾任職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副總臺長、真理大學,並陸續於淡江大學建築技術學系、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等教學單位擔任兼任師資。

      近年出版專書包含:《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淡水文化地景重構與博物館的誕生》、《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知識展示重構:博物館建築空間與觀眾經驗》,並主編專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導論》。參與創設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建築改革社、現代建築學會、文化資產學會、臺灣老城水岸文化協會等民間專業社團。曾任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現任臺灣老城水岸文化協會理事長。


    目錄

    推薦序

    城市的懸念──于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搭建一座改變建築思維的橋頭堡──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記憶與想像:生產與剩餘的城市地景──陳正菁|浮光、春秋書店創辦人

     

    序  設計:在建築與文化之間

    第一章 建築現代性的想像及其終結:中華商場的誕生與死亡

    中華商場的誕生:一個現代性的想像方案

    ——中華商場史前史

    ——為何是「中華商場」?

    ——中華商場的營造與落成
     

    中華商場的建築空間生產與文化形式分析

    ——趙楓與中國興業-趙楓建築設計風格初探

    ——中華商場的空間生產與建築風格分析

    建築量體、屋頂形式、外觀立面、開窗方式、中式語彙

     

    中華商場的死亡:現代性的終結或再生?

    結論:永不衰竭的夢?

     

    第二章  都市生活與街道記憶考現:重描臺北市赤峰街

    赤峰街:空間的生產

    從有機發展到城市規劃:從清領以降到殖民統治

    ——聚落有機發展的城市軌跡:從清領到日治時期

    ——臺北市都市計畫的形構力量

    都市計畫與公有零售市場政策、公學校、公園綠地的出現

    ——有機發展與都市規劃下的空間生產:赤峰街

     

    從都市規劃到產業空間生產:戰後赤峰街與城市有機發展軌跡

    ——違建與佔用下的街道景觀

    ——視覺清理與城市景觀打造:有限的空間實踐介入

    ——產業群聚的歷史累積:朝向生產空間之轉向

     

    街道的再現空間:文學與新聞報導中再現的赤峰街

    ——《赤峰街5號的那些事》

    ——新聞報導與再現空間:性別與階級視角

        性產業與女性生活處境、銷贓、

    結語:街道為何重要?

     

    第三章  全球化下都市再生與名牌建築——庫哈斯與臺北藝術中心

    設計文化(Culture of design)與都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

    中山北路-劍潭-基隆河舊河道都市開發歷程

    臺北藝術中心開發案與周邊房地產

    庫哈斯(Rem Koolhaas) OMA團隊及其專業論述

    建築量體與士林夜市的戲劇性言說

     

    第四章   建築變身演藝廳?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行動者網絡研究

    研究對象與分析取徑:行動者網絡理論

    ——臺北藝術中心:多元行動者作用下的產物

    ——行動者網絡理論

     

    臺北市政府的文化治理軌跡概述

    ——地方與中央文化治理競逐的想像

    ——自行開發或邀請民間投資:從財務角度詮釋文化政策想像?

    ——「文化引導都市再生」與「城市品牌行銷」的文化治理核心作用

     

    建築設計團隊視角

    ——為何來臺灣參加國際競圖?

    ——建築設計的重要概念

    ——建築生產過程中的作用者:「被」缺席的使用者

    ——建築設計團隊提出的其他觀察

     

    非人行動者:建築物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專業詮釋

    ——經營使用團隊何時(應該)可以進場?

    ——表演經營團隊的空間經驗與見解

    ——北藝中心經營團隊的自我定位與期許

     

    第五章  審計新村變身記:城市文化治理與創意場域形構

    前言:審計新村變身記?

     

    從網絡治理到「創意場域」

    ——從治理到網絡治理

    ——從創意城市到創意場域

     

    從臺中地區五大村到審計新村的誕生

    ——「審計新村」、公有眷舍與中臺灣發展歷程

    ——審計新村空間構成概述

     

    多元網絡治理實踐下的審計新村變身故事

    ——都市研究專業者引燃的熱情火種

    ——社區組織工作者的網絡化角色:如何建立積極溝通橋梁

    ——教育部、大學的角色與力量

    ——國有(非公用)財產的活化議題

    ——地方政治作用與選舉因素的影響

     

    第六章   以設計人類學反思學校設計過程:阿里山達邦國小個案研究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分析架構

     

    臺灣戰後教育體制與校園空間變遷圖繪

    個案分析:達邦國小

    ——達邦國小個案概述

    ——設計目標-校園成為具鄒文化自明性的族群空間認同所在

    ——參與式設計過程與設計轉化

    ——設計策略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