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為作家,是為了讓弟弟活著回家。《紐約時報》評選50年來最佳50本回憶錄之一。傷慟文學的新經典。
《蠻骨猶存》《黑鳥不哭》兩屆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潔思敏‧沃德心如刀割的回憶錄
「這是一本哀傷且餘韻無窮的巨作。」──《紐約時報》
這是我的故事,也是那些死去的男人們的故事。他們殺了我的兄弟,但書寫我們的故事的他們會是誰?
哀悼我的五個童年玩伴,他們同葉一命,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訴說。
二○○○年至二○○四年間,作者的五個兒時玩伴,包括自己的親弟弟,接連意外離世,死於毒品、車禍和自殺,他們的死看似毫無關聯,卻令她不禁自問:真的是這樣嗎?直到她動筆逐一寫下自己的告別經過時,她找到了真相。潔思敏‧沃德出身貧困,故鄉在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的德萊爾,她是唯一離鄉去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黑人。「我哪知這將會是我的人生:渴望離開南方,卻永遠被濃烈到窒息的愛召喚回來。」慚愧於自己的盲目,耿耿於懷的她,在弟弟過世後,歷經十年歲月悠悠,終於寫出這本回憶錄。全書文字美麗如詩,極具文學性,傳遞了新聞媒體數據無法傳遞的真實情感,也展現了作者身為黑人女性無比堅毅的精神和決心。
「年輕時,生命曾允諾我不同東西,人生不會這麼困難,我的親友不會連串死去……真實生活裡,我看看爸媽,隱約明白做女孩比較累,男孩輕鬆得多。到頭來,這就是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教導:勇敢、堅強、韌性,睜開眼迎接現實,從中創造。做為一個長女的長女,我也剛剛生了女兒,我希望能教導孩子同樣的事情,把母親的餽贈傳遞下去。」
從必須書寫其他友人短暫燦爛的生命,才能寫自己的親弟弟約書亞。從否認、不接受,直到深不可見的創傷記憶核心。
「我寫作是為了用文字尋找約書亞。我愛約書亞。他活過。這就是哀痛。我在左手腕內側刺了老弟的名字,讓他跟著我去兜風。」
他活過。他教會我愛比死更強大。
傷痛不會消失。我們都需要找到方法度過它。
●《紐約時報》評選50年最佳50本回憶錄之一
●《紐約》雜誌評選本世紀最佳圖書之一
●榮獲中心地帶文學獎(Heartland Prize)
●入圍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最佳自傳獎
我們聽到雨珠落下,可是,那是血滴;然後我們收割,可是,收刈的卻是死去的男人。──哈莉特.塔布曼
本書書名來自一名女黑奴,後來成為民權鬥士。美國南方女人必須埋葬她們的男人之外,也埋葬了她們的夢。作者在謝辭中感謝自己的外婆、母親、妹妹、外甥女和家鄉社群的姐妹們,這本回憶錄是由女人們撿起碎片、凝聚情感、寫下故事,傳承歷史,不懼不疑,確保往事確實存在。帶著倖存者的愧疚與一身蠻骨,做存活者該做的事,洋溢著美與愛與尊嚴,讓本書成為反映當代美國南方社會最具影響力及感染力的新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