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作者: 吳金淼, 吳金榮, 彭啓原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3/08/30
遠流
優惠售價
NT$356~392
商品編號: 978626361183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他們的作品閃耀著浪漫、自信、詩意的人性象徵。

      這些照片不僅是攝影學,更是社會學、人類學共有的人類遺產。

      吳金淼與吳金榮倆兄弟一起經營的『金淼寫真舘』,前後經歷六十年,

      是客家影像文化在地生根並發芽的傳承典範。

      ─張照堂─

     

      ★1930~1970年代楊梅客庄生活之重要影像寶庫

      ★影像記錄x口述歷史x深情踏查,開創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

     

      1935年,吳金淼正式在楊梅街上開設「金淼寫真舘」。由於攝影技術精湛,各方拍攝邀請紛沓而至,從出生、就學、入伍、結婚、做壽、喪儀,甚至一時興起,不論任何的拍攝題材,「金淼寫真舘」一定擔負起任務,弟弟吳金榮則從旁協助。拍攝之後照相館也很謹慎地保留底片,其中有早期的玻璃底片、6×9吋的大型塑膠底片,以及1960年代流行的35釐米捲型底片;除了底片,金淼寫真舘還留存客戶近兩萬張的相片。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拍攝題材以及地點多樣,於是一部自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楊梅影像歷史,在時間的洪流裡被無意間留存了下來。

     

      金淼寫真舘所保存的珍貴照片,在1994年一場楊梅護廟護樹行動中,得以被世人發現重視。作者除了實際參與抗爭,也對抗爭行動做了影像記錄;而金淼寫真舘照片寶藏的發掘,也讓他和故鄉有更深的連結。

     

      本書依循歷史縱深,從一萬多張老照片中精選出200多張影像,分為13個主題,企圖以拼圖方式,重現楊梅1930至1970年代的庶民生活樣貌。最難得是,過半影像有吳金榮第一手的口述解說,加上作者的文史考掘與田野補述,構成了「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為讀者帶來宛如親臨歷史現場般的真實感動。

     

    好評推薦

     

      向盛言(客家電視台台長)

      李達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周樑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徐彩雲(種字的人,上下游副刊專欄作家)

      陳板(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張蒼松(策展人.攝影家)
     

    推薦短語 (依姓氏筆劃排序)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彭啓原導演細膩的筆觸,穿透每一張照片的表象,娓娓道出了吳金淼、吳金榮昆仲和其家族的生命故事,展示出楊梅地方剪影動人的歷史情節,也讓我們見識到作者本人對於家鄉點滴人事的深情與理解,洵為彰顯影視史學鏡頭魅力與詮釋功力的示範之作。

     

      徐彩雲(種字的人.上下游副刊專欄作家)

      把時間揉成一地碎片,用風聚集思念,隨意拾起一道瞬間。彭啓原大哥跟著金淼寫真舘的老相片,穿越鏡頭,屢屢回望故鄉楊梅。他像個補光的人,在無垠的夜色裡,舉一盞燈,探照土地,傾聽生命,同時疊進他的影像紀錄,讓每個讀者找到回家的路。

     

      陳板(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1994年的楊梅伯公山,是我在田野記錄工作上一個非比尋常記憶地點,當年的「護樹保山救廟」行動,曾經短暫成功,但,終究以失敗收場。但是,對我而言,因此而結識了吳金榮先生,並進而進入了「金淼照相舘」的寫真世界,才是讓我開啟了客庄田野調的視野。如今看到老友彭啓原導演以豐富的訪談及資料閱讀,把當年的未竟之業創作出了全新的楊梅光影文字,讀來讓人十分振奮。相信吳金榮的在天之靈也會興奮無比。

     

      張蒼松(策展人.攝影家)

      展讀「金淼寫真舘」經典遺作,不僅僅讓楊梅客家庄與寫真館物語重現,出身楊梅子弟的資深紀錄片導演彭啓原,發揮採/編/寫的嫻熟功力,融匯了吳金淼、吳明珠和吳金榮豐饒的光影紀事──精緻的玻璃乾版底片,為昭和到民國前後四十餘載的大時代遞嬗與轉換,真切地結影,深情地成像,付梓出書永流傳。

    規格說明

    平裝 / 256頁 / 16.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