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社會,儒學也要與時俱進!
以往,儒學的目標是希望人們成為「君子」,
但在現代,我們應該先成為「公民」,再成為君子。
林安梧教授於本書提出的「公民儒學」,可以說為當代儒學的未來提供了新的向度,目的在於將儒學融入現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是儒學在民主社會的新形態。公民儒學所謂的「公民」,不僅具有法律上的意義,也有倫理學上的意蘊,略同於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
公民儒學理論關注的核心,不只是傳統儒家說的修身養性,而是將「社會正義」與「責任倫理」作為現代儒家思想的內核。理論資源方面,作者主張由熊十力回到王夫之,在詮釋上則主張從過去的心性哲學轉向實踐哲學。
本書分兩大部分,收錄作者在國、內外關於公民儒學的演講與訪談,用字遣詞平易近人卻不失深度,適合關注儒學或政治文化體制的人閱讀,也能作為學術研究的參考。
作者簡介
林安梧
台灣台中人,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著名哲學家、當代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先後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美國傅爾布萊特(Furbrighter)訪美學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暨哲學組召集人、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暨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暨傑出訪問學人、上海同濟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院院長、元亨書院院長,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師從牟宗三先生,在牟先生「兩層存有論」的基礎上提出「存有三態論」,認為「儒道同源而互補」,面對二十一世紀文明的新挑戰,主張融通儒、道、佛三教以展開對話與交談。方法論上,以王船山、熊十力思想為基礎,提出「言、構、象、意、道」五層的中國詮釋方法論。此外也關注儒學的現代適應性問題,自上世紀九〇年代起,擔任《鵝湖》社長暨主編,反思當代新儒學社群諸多問題,陸續提出「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學」、「公民儒學」等構想,引發學界關注,海內外已有多本著作與論文對此展開研究。
平裝 / 480頁 / 21 x 14.8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