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作者: 傑夫‧馬納夫, 妮可拉・特莉 Geoff Manaugh, Nicola Twilley 譯者: 涂瑋瑛, 蕭永群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1/06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550元
商周出版
優惠售價
NT$435~480
商品編號: 978626318068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隔離的歷史,就是一部公衛發展史

    也是一部關於恐懼、濫權與獵巫的歷史


    隔離從來不曾消失,未來更將成為常態
    你我隨時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歧視的「帶原者」

     

    後疫情時代必備讀物
    結合田野調查、公衛、歷史與社會學,全面理解隔離的社會心理與意義!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左宜恩
    好評推薦


    「隔離」(Quarantine)源自義大利文「quarantena」,意思是「四十天」。人類對抗瘟疫最古老的回應,就是把「可能染疫」的人和「健康的人」隔開。隔離是人類面對未知的本能反應,卻也涉及監控、收容和控制,成為剝奪人權的手段。

    本書的基本假設是:因為人類是混亂的、有缺陷的、自私自利的存在,隔離過去一直存在我們的歷史裡,也會是我們未來的一部分。有效管理人口的隔離措施,被證明是控制新的疾病、降低死亡率,以及避免經濟和社會崩潰的最好方法,雖然至今仍然有人心存懷疑。

    本書起源於調查歷史上的檢疫與隔離措施,直到Covid-19爆發,這段歷史瞬間成為現在式。作者以歷史寫作和田野調查的方法,採訪各地醫院和城市,並且回顧歷史遺址,細述瘟疫和隔離或封城的種種問題和面向。從1377年黑死病爆發,在杜布洛夫尼克(Dubrovnik)的第一次封城,一路談到今日的方艙醫院、炭疽郵件與太空污染。並指出:從古到今隔離的失敗,都是來自人們對於隔離本身的恐懼。

    後疫情時代,隔離已經成為常態。在危急狀態下如何管控人口、個人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都是必須面對的議題。本書的翔實調查與分析,能夠帶給社會一個指引。


    作者簡介

    傑夫‧馬納夫Geoff Manaugh
    作家、記者、建築師,經營科技網站「BLDGBLOG」,也是《紐約客》The New Yoker、《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亞特蘭大雜誌》Atlanta Magazine、科技雜誌《連線》Wired的固定撰稿人。著有暢銷書《盜賊眼底下的城市指南》A Burglar’s Guide to the City。

    妮可拉・特莉Nicola Twilley
    作家,也是屢獲殊榮的podscast「Gastropod」的聯合主持人,擅長從歷史與科學角度研究食物與相關議題。作品時常見於《紐約客》,目前居住在洛杉磯。

    譯者簡介

    涂瑋瑛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動物醫院獸醫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超簡單生物課》、《博物學家的動物分類圖鑑》、《寂寞的誕生》、《AI 醫療 DEEP MEDICINE》、《骰子能扮演上帝嗎?》。

    蕭永群
    臺灣大學中文系101級, 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研究所畢業,專攻臺灣日治時期文學語言暨翻譯研究,現任美國德州媒體業新聞記者兼主播。譯有《非暴力的力量》(商周出版,2020)。鍾愛羅曼•雅各布森的翻譯理論以及其「創譯」觀,堅信翻譯即是一次次對於自我經驗之修正與認同。


    目錄

    地圖
    第一部:面對不確定性
    1. 隔離來了 
    第二部:建構隔離設施
    2. 隔離之旅
    3. 來自邊界的郵戳
    4. 不尋常的力量
    5. 在一起孤獨
    第三部:動物、植物、礦物、外來物
    6. 邊境生物學
    7. 一百萬年的隔離
    8. 所有星球,所有時空
    第四部:遠距協助
    9. 隔離的演算法
    後記:直到證明安全
    謝詞

    規格說明
    • ISBN:9786263180680
    • 叢書系列:Discourse
    • 規格:平裝 / 400頁 / 21 x 14.8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