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時代》、《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好評前書作者 暨 NYU熱血社會學家殿堂級社科議題新作!
美國亞馬遜書店編輯精選好書
◤我們得打破緘默,去面對疫情中眾所避而不談的社會問題。◢
┤盛讚推薦├
林子倫|未來地球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記疫」人文社會團隊推動者
陳方隅|美國臺灣觀測站主編、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端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
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為什麼2020年,包含臺灣在內的一些政府能建立起官方、科學界、人民之間的信任,卻有其他國家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為何在某些地方,「口罩」會是文化、政治、肢體衝突的爭端,而在其他地區卻未受到太多反對及爭議,反而廣為民眾所接受?
❏是什麼讓社群在災害中凝聚?什麼導致分崩離析?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變與危機,身為命運共同體的人民該如何幫助彼此安然生存?
我們得探究病毒學,才能理解導致致命COVID-19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
我們得仰賴經濟學,才能解釋何以某些經濟紓困政策比其他舉措還要有效。至於「社會」因素,則在決定誰生、誰死、
誰享豐饒、誰得挨餓、誰會身心俱疲、誰能找到新的力量等各個層面上扮演了關鍵角色。
如果說,百年大疫諸多的統計數字讓人對這種大規模死亡日漸無感,也許換個角度,
挖掘比數字更為深刻的故事與市井生命經驗,我們得以將社會的全貌與進步方向看得清晰一些。
本書作者為美國社會學者艾瑞克.克林南柏格,他在20年來的研究工作中,持續探討重大危機為社會帶來的啟示。
2020年,克林南柏格居住的紐約恰好就是全球疫病大流行的致命熱點,紐約在當時一度進入「暫停」狀態。
他利用疫情之初這段時間仔細觀察「大蘋果」的曼哈頓、布朗克斯、史泰登島、皇后區、布魯克林
這五大行政區之間的情況差異,也從每個行政區找出疫情中個人經驗可供見微知著的居民,進行深入訪談。
接受作者為本書所做訪談的幾位紐約客包括──
一位小學校長,其身處的社區是頭幾個真正意識到疫情威脅的區域;一位政府職員,她的工作是協助當地醫院取得所需資源並保護該區選民的生命安全;一位酒吧老闆,他因疫情而生計出了問題,難以讓家庭獲得溫飽;一位在疫情中建立起互助網絡的退休檢察官;還有一對維繫市政不可或缺的重點工作者(essential worker)伴侶,兩人於疫情期間為兼顧職務與照顧膝下幼子而蠟燭多頭燒。
本書有細緻的微觀經驗書寫,也放眼全球,網羅世界各地在疫情下最即時的統計資料、研究報告與實況分析。
書中各自獨立的個人生命故事與作者專業的社會學宏觀視野緊密交織、相輔相成。疫情看似逐漸遠離,但在大疫過後,
一切還有待你我努力爭取改變。人類迴避不了以下問題:是什麼讓社群在災害中凝聚?什麼導致分崩離析?
我們有沒有能力面對下一次重大危機?解開這些問題的重要性超越了疫情本身,與我們的相關性也不會僅限於2020這一年。
趁一切還來得及,我們必須作答──「疫情教會我們什麼?」
前 言 吸與呼
第一章 那是場戰鬥/李美(MAY LEE)
第二章 初步應變
第三章 一天二十四小時/索菲雅.扎亞斯(SOPHIA ZAYAS)
第四章 信任
第五章 一無所有/丹尼爾.普雷斯蒂(DANIEL PRESTI)
第六章 口罩的意義
第七章 我靈魂中缺失的一塊/伊努瑪.曼奇蒂(ENUMA MENKITI)
第八章 距離帶來的問題
第九章 橋樑/努拉.歐多提(NUALA O’DOHERTY)
第十章 近鄰
第十一章 疫情不是我最擔心的事/布蘭登.英格里許(BRANDON ENGLISH)
第十二章 種族
第十三章 〈留駐〉/坦卡臣.穆瑟艾(THANKACHAN MATHAI)
第十四章 獨居
第十五章 長大
第十六章 失序美國
後記
附錄:研究紀要
平裝 / 440頁 / 22 x 17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