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作者: 亞當.班福拉多 Adam Benforado
譯者: 堯嘉寧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4/01/04
語言:繁體中文
臉譜
優惠售價
NT$380~41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人類與生俱來的限制,如何阻礙司法實現真正的正義?
    完整討論受害者、嫌疑人、法官、檢察官、證人、專家、群眾……
    刑事判決中各個行動者的視角如何受限,藉助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直探人性誤區,提出解決之道!
    ──繁體中文版銷售逾萬冊,暢銷紀念新版──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
    ★Audible.com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好讀》(Goodreads)每月選書
    ★2016正義社會媒體獎(Media for a Just Society Awards)決選名單
    ★2015《更大的善》(Greater Good)年度選書
    ★2015 綠袋子典型法律寫作獎(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獲獎書
    ★20th 美好人生年度書獎(Annual 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s)決選名單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周偉航(人渣文本)|專欄作家
    紀岳君|《徐自強的練習題》紀錄片導演
    蔡崇隆|《九槍》紀錄片導演
    賴芳玉|律師
    羅秉成|行政院政務委員/臺灣冤獄平反協會創會理事長

    ──正義推薦


    | 編輯觀點
    本書就像精彩的犯罪推理短篇小說集——但書中情節卻都是真人真事。針對司法體制,作者提出了我們最在乎的問題:「正義究竟該如何達成?」當書中討論受害者標籤、法官角色定位、不同背景的大眾對同一案件的歧異立場時,令人立即想起的是臺灣社會每每發生重大刑案後,輿論熱議甚至社會對立究竟所為何來、該如何解套;藉著對證人記憶、犯罪心理等的深入剖析,作者也揭露了人類心與腦的運作實際上如何恆常地偏離認知的常軌,而我們又可根據最新科學進展,如何有效修正偏失的司法準星。

    除了討論司法正義,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也積極探討:面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犯罪,什麼樣的心態和做法,才能真正促進未來的安全?有限的資源該如何分配,才能使社會安全最大化?當新聞上出現慘絕人寰的刑案,我們恨不得能立即斬奸除惡,平復社會秩序;那麼,這本書中的深刻思索和洞見,便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找到臺灣社會迫切需要的解答。

    | 獨立思辨,深化理解
    書末〈讀者指南〉收錄十八個專為本書設計的討論主題,可於讀書會及課堂討論中使用,強化閱讀深度,激發對話火花。


    「我們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混亂,和法律中的不公平相差無幾。」──《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性侵被害者來到警局,準備從眼前的五個人當中指認出犯人。在這五人裡,她明明看見真正攻擊她的人,卻指認出無辜的懷特。她對自己指認結果的確信,讓懷特平白坐了二十八年的冤牢,還錯放真正的凶手繼續犯案。其實,根據上千件針對記憶的研究和真實案例,平均每三位遭到指認的嫌犯裡,就有一人是無辜的——人類的記憶原本就有盲點,而司法制度又使得盲點的後果更加嚴重。

    湯普森遭控謀殺,死刑定讞。他幾度命懸一線,直到律師在湯普森同時期的另一件搶劫案中找出塵封多年的血液證據,證明了他的無罪。九年來,搶劫案的檢察官刻意隱瞞了這項證據,可是,這不是因為檢察官顢頇殘酷,反而是因為他一心伸張正義,希望能不辱使命地制裁犯罪,而制度的缺失也給了他知情不報的機會。

    當一個損害造成時,我們想要找到罪犯,並且藉著處罰來重整道德秩序,這種欲望有時候違背了我們對於公平的承諾。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本能,讓這一切不平等的審判得以發生?

    總是有我們漏掉的通道,通往不正義

    我們以為事實昭然若揭,卻不知道自己只看得見自己相信的事。
    我們以為義憤填膺是在守護最重要的價值,
    但立意善良的好人,卻可能促成令人遺憾的不正義。
    人的大腦與心理究竟有哪些運作機制,刑事程序又出了什麼問題,
    使得整個司法體制不但無法主持正義,反而危及了社會中最弱勢的那群人?

    在這本擲地有聲的著作中,
    法學教授亞當‧班福拉多從刑事判決中各種參與者的角度出發,
    運用眾多歷史判例、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及大量法庭實際案件,
    完整揭露人類認知與心理上的特質是如何與充滿漏洞的法律制度互相加乘,
    從而產生各種不公不義的後果。
    同時,他也針對司法制度的實際操作層面,提出諸多務實可行的修正,
    以期透過關鍵處的改革,避免不正義的發生,
    使我們終能達成法律之前的真正平等。

    |本書特色
    1.作者專為臺灣讀者撰寫序言。
    2.作者具有豐富律師實務及司法研究經驗,每章皆聚焦司法判決中的於一種行動者,涵蓋法庭眾生相,不偏於特定角色,讀者可透過本書關照司法審判全局。
    3.引用大量最新科學研究,專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立論,闡明錯誤判決背後的運作機制,並提出務實的改革之道。
    4.本書篇章皆以生動的實際案例作為開端,針對審判不公的形成原因層層推敲、抽絲剝繭,使法律知識猶如小說般易讀易懂。作者能深入淺出地論述抽象理論或概念,並能針對專業名詞做簡明易懂的解說,傳遞知識的同時,處處啟發讀者深度思考。
    5.書末特別收錄作者對談,幫助讀者清楚掌握全書要旨;並收錄十八道精心為本書撰寫的討論題目,幫助讀書會或課堂討論的帶領人,針對相關議題進行更深入的意見交流。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400頁 / 21 x 14.8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