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索上的譯者:翻譯如何引發戰火、維繫和平、促進外交或撕裂國際社會?口、筆譯者翻轉歷史、牽動國際大局的關鍵譯事

作者: 安娜.艾斯蘭揚
原文作者: Anna Aslanyan
譯者: 王翎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3/04/29
臉譜
優惠售價
NT$316~349
商品編號: 978626315280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從本書中我們會看到:
     
    針對二戰《波茨坦宣言》要求投降的最後通牒,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本意可能為「不予置評」,
    翻譯過程卻使意義流失,甚而扭曲為「默然蔑視」;大戰尾聲的美、日關係或許因而更難有轉圜。

    清末中國面對西方叩關要求貿易、傳教,由此而生頻繁衝突,民間乃至於清廷難掩排外情緒。
    庚子拳亂爆發,為洋行、傳教士工作的華人譯者是中國的叛徒?居中調解者?
    還是外國人的救星?又有多少人因翻譯工作而血灑戰場?

    希特勒曾不斷拉攏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加入軸心陣營,後者一律以浮誇外交辭令搪塞,不正面回應。
    直到戰敗,納粹都沒得到西班牙正式表態入夥。西-德語譯者從未給希特勒希望,
    但佛朗哥實際立場為何、說過哪些話?譯者是口譯技巧差,或有意為之,讓西班牙始終與納粹保持一定的距離?

    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的戰略描述字眼採用「隔離」(quarantine)而非「封鎖」(blockade)古巴海域,
    為的是避免踩到二戰慘烈的「列寧格勒圍城戰」歷史痛點,以防激怒俄方。俄文譯法「karantin」是否即危機解除的關鍵?
     
    《鋼索上的譯者》不僅放眼全球五大洲的廣闊範圍,也穿梭於歷史上各個風起雲湧的重要年代。作者更論及人類的科學、宗教、
    新聞、探險活動等領域,翻譯如何在其中發揮影響,甚至翻轉局勢。這是一部關於譯者如何改變世界,同時也令人大開眼界的作品。
    讀者從書中能發現藏身檯面下的關鍵人物,也一窺他們轉換語言、溝通文化的工作技藝。

    規格說明

    ISBN:9786263152809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規格:平裝 / 292頁 / 21 x 14.8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本書分類:人文社科> 歷史> 世界歷史> 近/現代史
    本書分類:人文社科> 歷史> 世界歷史> 文化史
    本書分類:人文社科> 國際關係/外交> 地緣政治/外交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