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與人性: 當代數據藝術先鋒最深刻的第一手觀察, 探索科學、人文、藝術交織的資訊大未來

Living in Data: A Citizen's Guide to a Better Information Future 作者:傑爾.索普 出版社:臉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10/02 定價:499元 ISBN: 9786263150119
臉譜
優惠售價
NT$395~436
商品編號: 978626315011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用數據藝術說故事,解構資訊時代的暗黑力量

    我數據你;你數據我。他們數據我們;我們數據他們。
    ~~我們全都數據在一起~~

    ★《紐約時報》首位駐點數據藝術家的嶄新書寫,收錄16幅珍貴數據藝術創作
    ★利用不同詞彙組合訴說視覺故事,思考數據是什麼、能做什麼
    ★什麼被蒐集、什麼沒被蒐集,數據蒐集絕非天真無邪
    ★數據的儲存結構如何影響它們被發現或遺失,故事如何敘述重現
    ★為事物排序、為是非分類,親睹演算法的神奇與失控
    ★深入麻省理工學院的Dataland,直擊推動四十年來資料科技的神祕地下室


    ▌在數據中活出人性,從龐大的資料量中解讀出全新洞見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數據世界裡,就是不斷讓人搜尋、排序、分類、統計、出售與監控。他人會探勘與處理「我們」的數據,以求獲利、取得權力和政治利益。在本書中,著名數據藝術家傑爾・索普提出這個時代至關緊要的問題:活在數據世界裡的我們,如何才能不再處於被動狀態,而是成為積極主動的公民?

    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著作,書中提到河馬攻擊事件、造訪冰川和學校體育館的經歷,還參觀了龐大的米堆和仍危機四伏的地雷區,從中串起數據的故事。索普運用數據藝術家的身分,探索我們當前及未來與數據的關係,超越眼前的事實和數字,尋找更新、更具體的方式與數據互動。我們永遠可以創造出新的故事,訴說如何使用數據。

    索普在書中運用創意十足、饒富詩意且資訊豐富的影像,不僅重新定義何謂數據,也重新想像數據能如何真正屬於公眾、誰能握有數據發言權,還有該如何運用數據的力量來創造更正義與民主的未來,造福個人和群體。

    獻給在某天醒來,思考自己為什麼時時刻刻被手機、社群媒體平台和城市追蹤,並自問如何走到這一步的人!

    ▌前所未見的數據思考角度,精采的視覺化圖像深入導覽

    ■ 活在數據裡
    進行資料視覺化嘗試設定色彩計畫讓像素自由,利用不同文字組合訴說視覺故事,思考數據是什麼、能做什麼,希望創造以人為本的數據新世界

    ■ 我數據你,你數據我
    探索data的詞源、意義、隨時間的演變,從神學與數學到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從文字數據的呈現,說明詞與詞之間的親疏遠近,探討社會問題

    ■ 數據的暗物質
    從九一一國家紀念博物館上的姓名排列演算分析,討論數據的社會網絡;深入分析數據蒐集的議題,探究缺失資料的成因與影響,數據蒐集絕非天真無邪

    ■ 搭獨木舟與跟隨車隊
    學習蒐集數據的倫理原則,思考蒐集的數據會對誰有利、蒐集數據的好處是否多於潛在傷害;資料系統看似在雲端,其實是位於真正的地方並仰賴真正的人

    ■ 酒精飲料喝到醉
    「資料是新石油」,從廣告投放的數據研究判斷你是哪種人,臉部辨識科技把數據整合起來,卻也增加每個資料集的系統不完備性

    ■ 剪過毛的成羊數
    以駐館藝術家身分改善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使用方式,探討數據的儲存結構如何影響它們被發現或遺失,以及故事如何敘述,甚至影響人們活在數據裡的方式

    ■ 動作/直到
    演算法彷彿巫師的魔咒,為事物排序、為是非分類;演算法的神奇令人驚嘆,演算法的偏誤卻是更危險的暗黑力量

    ■ 破壞性的煉金術
    任何數據呈現都是人類的行動,充滿人的選擇;資料視覺化能啟動溝通、幫助決策、增強人類的認知,從資料觀點來看世界

    ■ 米秀
    活在數據裡的我們,每天都被要求思考大數據,但那些數字對我們的大腦而言都難以追蹤,如何以視覺化方式說服人腦精準估算數量?

    ■ Paradox核桃
    一位生化藝術家在舊金山種了一千株無性繁殖的核桃副本,二十年後去觀察它們如何記錄了自身種植的社會變遷,探討數據如何與人類和地方連結

    ■ 聖矽醫院與地圖室
    藉由1986年誕生於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的免費網運動,探討數據的公共性,以及開放資料的種種問題

    ■ 毛利資料主權網
    誰有權蒐集監控數據,又該受到哪個國家機構的法律管轄,資料存在一個有實體的所在地,到底該受蒐集地的法律還是儲存地的法律管轄

    ■ 以what為核心的網際網路
    過去三十年來網際網路只關心where不關心what,伺服器是核心,其實應該重新打造一個以what為核心的網際網路

    ■ 這裡是Dataland
    麻省理工學院的地下室有個暱稱Dataland的地方,圍繞著靠遠距資料運作的概念建構,操作者坐在椅子上,推動了接下來四十年的資料科技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