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我們都「業餘」
文/莫兆忠
起初提出「業餘」作為題目,這個看似單純的範圍,卻原來引出更多的思考。
「業餘」但要「專業」的討論早在九十年代澳門已有劇人提出,以此作為業餘劇團的態度指標,然而劇場幾乎走向全面職業化的今天,「業餘」與「職業」是否中間劃一條線就二分得清清楚楚?是不是有一種業餘就要「升級」成職業的淘汰模式?而在整體文化政策中,「業餘」又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在所謂「劇場界」裡,主導發言權的職業劇場工作者,又將「業餘」放在一個什麼的位置中思考?二、三十年代,一度象徵進步、文明的「文明戲」走向商業化與庸俗化,汪仲賢、陳大悲等戲劇人提出非營利性質的「愛美劇」(Amateur,為藝術而不藉以糊口),一九二一年汪仲賢在《時事新報》中發表〈營業性質的劇團為什麼不能創造真的戲劇〉,裡面提到以後的演劇方針︰「脫離資本家的束縛,召集幾個有志研究戲劇的人再在各劇團中抽幾個人,仿西洋的Amateur,東洋的『素人演劇』的法子,組織一個非營業性質的獨立劇團。」現時華人地區的戲劇發展表面看來也還沒有在「資本家的束縛」當中,然而我們的劇場到底如何「愛美」?
以此延伸到近年流行「素人」演劇,到底這人「素」的是什麼?非「劇場專業」的表演者,在演出中到底是一個「業餘演員」還是展示他/她們本有的「專業」,那麼這還可不可叫「素人」?
本期《劇場.閱讀》的文章,將從業餘劇場推動者的專訪,到各種專業劇場工作者與業餘表演愛好者一起工作的經驗,進行多角度的觀察與記錄。
而反過看最近澳門「城市總體規劃」的公眾諮詢,澳門劇場工作者也以一個「業餘」的角度,介入看似是另一種專業領域「城市規劃」的討論,我們讓多位澳門劇場製作人發聲同時,也邀請了澳門城市規劃師為大家分析、解惑,到底文化藝術,在這場關乎未來二十年的規劃中的位置在哪裡?
目次 VOL. 50
編輯台
我們都業餘/文:莫兆忠
檔案室
周樹利和澳門「群眾戲劇」/文:莫兆忠
專題:業餘
當劇場是一種愛好,而非一份工作/文:卓早言
楊美英與郭孟寬,在南台灣創造藝文愛好者接觸劇場的場域/文:廖修慧
舞蹈與戲劇中的業餘身體——專訪蘇威嘉與林靖雁/整理:編輯部、謝鎮逸
他們素人,他們是真的!--里米尼紀錄劇團的「日常專家」/文:溫思妮
觀察:總規與劇場
「總規」諮詢,劇場人想說想問什麼?/整理:黃詠思
讀書
從劇場到書本,創作還未完成/文:李銳俊
人間氣象
業餘/圖、文:許斌
專欄
〔劇情周邊〕
駐場實景演出計劃「鄭家⼤屋」筆記四/文:黃庭熾
〔小徑默寫〕
恐怖與瘟疫的時間速寫/文:周伶芝
城市故事集
一世業餘/文:雄仔叔叔、圖:梁倩瑜
特稿
社區劇場的觀看之道/口述:曾靖雯整理:劉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