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第三十五期(2022年秋季號)專題:音樂的躁動

出版社: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10月
定價:350元
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優惠售價
NT$298~329
商品編號: 977181605100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音樂起之於躁,形之於噪,並且在躁噪的情感連鎖與響應中,觸動人群,造就社群。在音樂之噪與時代之躁的共振中,我們存在著、響應著、承擔著;時代之慟也許沉重,未來的希望也許薄弱,但只要音樂響著,還有人唱著,我們就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本期專題「音樂的躁動」由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的教授周耀輝和台灣輔仁大學心理系的教授何東洪擔綱客座編輯。耀輝和東洪除了是學術人外,也是音樂的實踐者。因此,這個專題嘗試的不是音樂研究而已,而是音樂與社會的關係,音樂的歷史構造,音樂人的經驗與情感結構,甚至是對音樂的政治性的思考。

    專題包括了沖繩的詩歌、香港社會運動下的音樂呈現與介入、音樂的物質性生成、嘻哈音樂的在地轉化,以及培養音樂人的歷史路徑與體制結構。除了六篇論文外,這個專題還包括了一篇思想翻譯、兩篇實驗書寫和一篇書評,以不同的文類來呈現時代之躁如何觸動人心,而樂音之躁又如何響應心志、撫慰創痛、唱造社群。藉此梳理和展開,我們希望能夠擴大音樂研究的想像,從政治、歷史、社會與記憶等不同面向,去追問音樂如何、又為何躁動?

    搭配這個專題的是兩篇一般論文:沈雕龍以當年美國新聞處出版,對一代青年有相當影響力的《今日世界》為對象,討論冷戰時期西方古典音樂在臺灣的介紹與傳播如何服膺政治宣傳的需求。劉益誠則帶著社會學的視野關注在全球化時代製作樂器的意義,這不僅牽涉到製琴技術的傳播途徑,亦關涉音樂品味與美學的塑形,讓我們看到音樂的政治,或許不僅僅來自於對社會的回應或是官方的意識型態要求,更內在於產業的發展與手作工藝的想像。

    在巨變的時代裡,我們對音樂或許難免有所寄情,期待在音流樂動中升起一個遠離當下,反抗現實的烏托邦,但我們也不該忘記這所有的反抗與躁動總要回歸現實的基礎。這個希望或許也是虛妄,但在絕望的世界裡,那點希冀和盼頭,就是引領我們向前與改變的力量,鼓舞我們不安於室,不受馴服。做些什麼,躁起來吧!那正是「躁動」的意義。

     

    《文化研究》第35期「音樂的躁動」專題 

    01編輯室報告:唱造社群 

    專題:音樂的躁動 

    專題導言

    02周耀輝、何東洪

    音樂的躁動:何為音樂,音樂為何

    思想翻譯

    03林家瑄、劉雅芳

    彌勒世之歌導言

    04上原美春著,王墨林、林家瑄譯

    彌勒世之歌

    專題論文 

    05金曄路

    酷兒的聲音:唱造香港異議空間 

    06王樂儀

    在創作與抗爭之間:論香港反修例運動之中的新唱作世代 

    07李忠蔚

    「打口」:物質性、基礎設施與亞文化想像 

    08唐弘廷

    初探中國嘻哈/饒舌樂的歷史脈絡:華黑場域、方言饒舌、與主流官方熱潮的「真誠以對」 

    09朱夢慈

    再會無名樂人:兩位小鎮高齡爵士樂手的青春音樂路徑 

    10王啟仲

    重探臺灣搖滾樂場景中「樂手世界」的建制化:樂器行、校園社團、熱音賽與職業慣例(1980-1999) 

    學術論文

    11沈雕龍 

    冷戰下的音樂記憶和「精神武器」:《今日世界》(1952-1973)作為政治與西方古典音樂的「介中空間」

    12劉益誠

    全球流動的工藝技術:以電吉他製琴產業及製琴師為例

    實驗書寫 

    13周耀輝

    「我們不碎」:周耀輝歌詞班的社群實踐 

    14梁嘉茵

    躁動的舞曲

    書評 

    15廖繼權著,王淳眉譯

    臺灣與香港製造:本土與在地的視角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