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臺灣詩學學刊》共接獲十篇來稿,經審查後編委會決議以「大學院校現代詩學研究獎」為題,刊出三篇專題論文、兩篇一般論文,以及一篇談「詩斜槓」的詩學現場文章。本次專題的起源,乃因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自二〇〇八年起,每年輪流舉辦「創作獎」和「研究獎」徵選活動,堅持迄今,未曾歇止。其中跟學刊關係最為密切的「研究獎」部分,名稱從初始「大學院校詩學研究獎」到晚近易為「大學院校現代詩學研究獎」(按:徵獎簡章上雖名為「研究獎學金」,但獎座標示與獎項公布時均為「研究獎」),自二〇〇九年至二〇二三年,共誕生了十四位得主:朱天、利文祺、沈曼菱、林宇軒、林秀赫、夏婉雲、涂書瑋、張皓棠、陳柏伶、曾琮琇、楊敏夷、楊嵐伊、盧苒伶、顧蕙倩(依姓名筆畫序)。其中朱天、林宇軒曾兩度獲獎,張皓棠更是三度獲獎,十四人已有多位進入大學擔任教師,或者繼續從事現代詩之研究工作。在專書出版上,因本社鼓勵獲獎者將得獎之學位論文列入「臺灣詩學論叢」中印行,於是有了以下四部公開論著:朱天《虹橋與極光:紀弦、覃子豪、林亨泰詩學理論中的象徵與現代》(二〇一八)、林秀赫《巨靈:百年新詩形式的生成與建構》(二〇一九)、張皓棠《噪音:夏宇詩歌的媒介想像》(二〇二二)、涂書瑋《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二〇二二)。
本期學刊之專題論文,即為第八屆「大學院校現代詩學研究獎」三篇獲獎作,一篇改寫自作者英文版博士論文,兩篇為主題單篇論文投稿。與類型相近的臺灣文學傑出博碩士論文獎(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周夢蝶詩獎(評論類)、楊牧文學獎(研究論著獎)等相較,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所設「研究獎」提供獎金不是最多、聲量亦非最大;但我們創設最早、持續經營、鼓勵出版,倒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本期出刊前夕接到國家圖書館通知,《臺灣詩學學刊》因位列「熱門期刊傳播 五年引用」而獲表揚,且為本屆文學學門「五年影響係數」最高之代表性期刊(熱門期刊)。感謝每位作者、讀者跟論文引用者。五年影響係數(5 Year Impact Factor)為以「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收錄之期刊為範圍,計算各期刊近五年被引用情形而得。本刊獲此肯定,必當繼續努力,持續精進。(楊宗翰)
-
【專題論文:大學院校現代詩學研究獎】
我想告訴你我的故事:楊牧的個人神話,難以名狀的恐怖經驗,和劫後餘生‧利文祺
影像思維:蘇紹連的「攝影-詩」論及實踐‧張皓棠
集會以結冊:「吹鼓吹詩人叢書」與「臺灣詩學論叢」研究‧林宇軒
【一般論文】
吉普賽浪人東遊記──《吉普賽故事詩》概說與中譯本評介‧陳韋縉
香江的空間/時間:論1974-1994年余光中、葉維廉與楊牧的旅港詩作‧黃羽梃
【詩學現場】
以詩勾魂,不死永生——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詩斜槓」備忘錄‧江江明
編後記 楊宗翰
英文目次
15.4×23.4×1.3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