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120期

主編: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出版社: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出版日期:2022/02/09 定價:300元 ISBN:977102195200512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優惠售價
NT$255~282
商品編號: 97710219520051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封面故事

    摘要〈唯物史觀台灣史的可能性:試論劉進慶《戰後台灣經濟分析》原稿的台灣史論/邱士杰〉

    劉進慶《戰後台灣經濟分析》是以戰後二十年台灣經濟為研究對象的名著,但其原稿即提交給東京大學的博士論文卻與正式出版者頗有差異。原稿保留了他以相當篇幅分析近世(Early Modern)晚明到戰後二十年的台灣歷史敘述,並以「半封建性」、「殖民地性」,以及資本主義等切入點,開展唯物史觀式的台灣歷史分期。他認為台灣自近世晚明以來就具有某種殖民地性與半封建性:前者根源於持續不斷的移民,後者則根源於漢人社會的封建性向半封建性的自主演化。然而近代(Modern)晚清卻開啟了另一種殖民地性與半封建性,並持續到戰後二十年:近代的殖民地性存在於二重經濟,即外來資本主義與本土半封建性之間的並存,近代的半封建性則因外國資本主義的支配與保存而失去自主演化能力。由於劉進慶試圖以上述解釋作為台灣在戰後二十年仍是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社會的歷史背景,導致其原稿的歷史解釋與戰後台灣優異的經濟表現相當扞格,並促使正式出版的《戰後台灣經濟分析》努力淡化原稿的近世歷史分析以淡化半封建性。雖其淡化成效有限,未盡之處卻為1980年代及其後的劉進慶留下長期回應的課題,並為唯物史觀可否應用於台灣史留下實驗的印記。

    看更多

     

    雜誌目錄

    【一般論文】
    唯物史觀台灣史的可能性:試論劉進慶《戰後台灣經濟分析》原稿的台灣史論/邱士杰

    國家不想要的人:《超級大國民》的哀悼政治/李淑君

    沒落手藝如何成為「低端非遺」?治理的轉接與代理效應/李舒恬、王志弘

    【研究紀要】
    在「中華民國-台灣」之符號交融下的金門認同:於「第四空間」下所再現之金門地區博物館的「社會責任」/劉名峰

    【書介與評論】
    東亞國際主義的理想與現實:崔元植《這裡是羅德斯》專題
    導言/蔡鈺淩

    近思與遠慮:東亞論、新冷戰、文學史/王智明

    以東亞民眾的觀點摸索小國理想的新第三條道路/白真松

    小國-中國-大國主義:致崔元植、泰戈爾與譚雲山/陳光興口述,蔡鈺淩整理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崔元植,宋嘉俳譯

    現場提問/白池雲、延光錫口譯,蔡鈺淩整理,白池雲校訂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