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正港總經銷新書書訊】
書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21年4月號)
Taiwan: A Radical Quarterly in Social Studies
主編: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出版社: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ISSN:10219528
出版日期:2021.06.08
定價︰300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簡介
擘劃於戒嚴時期,誕生於80年代社運烽火之中,多年來《台社》持續力耕批判學術,在廣大中文世界中應屬獨特。關懷在地、立足區域、面向世界,賡續並創新批判傳統,是這個刊物繼續前進的動力與願景。
◎ 內容簡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籌備於1980年代台灣解嚴前的時空背景,企圖以學術為主戰場,採取論述干預的方式成立台灣第一份批判性的學術刊物。成立三十多年來,針對廣泛的社會議題,進行研究討論。《台社》堅持學術論述須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而非學究的冥想,因此各期討論主題皆涉及台灣關鍵的社會現實與矛盾,包括民主化、分配政治、全球化、移民/工、階級、性別、國族……等等,是立足台灣的華文國際刊物,在過去三十多年的累積中,已經成為華文世界最有影響像力的學術刊物,並多次獲得國科會優良學術期刊獎助。
◎內容試閱
摘自〈東亞視野中的「革命—後革命」—按語〉/李娜
這一組文章,來自2021年1月23-24日「歷史巨變中的人文學探索」線上會議的第八場討論。這個會議以《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2018)和《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2019)兩本文集為基礎,8位報告人、16位回應人,150多位參與者,既是跨學科的——包含了文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知識工作者,也跨出了學院——包含了不同知識思想脈絡下從事鄉建、社區工作的實踐者。第八場討論則帶入了東亞的視野與聲音。與會的朋友們帶著各自工作領域中對人文問題的關切匯聚於此。報告人一方面以自身投入的專業或實踐工作中的困境與反思為契機,一方面或帶著有關思考意識重新審看賀照田老師在社會史與精神史交匯處展開的當代歷史與現實研究 (特別是收入《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和《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的關於潘曉、雷鋒、歡歡的三篇文章),或以收入他項《革命—後革命︰中國崛起的歷史、思想、文化省思》一書的陳映真研究、群眾路線研究等為對話對象,由此打開了諸多具有高度現實性、公共性的問題,包括︰當下理想主義的重構,普通人的身心安頓,教育的人文維度,左翼、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等思潮影響下的青年實踐與反思,人文知識工作者應該有的知識思想意識、應該有的社會想像力與自我省思意識,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實踐當下中國與東亞社會的思考意義,等等。
如上具有高度現實性、公共性的問題討論,伴生了會議的另一特別質地,它不只是在推動當下知識思想工作的反思和知識與實踐的對話,更催生著一個意識:在努力把握現實、回應時代挑戰的工作中,「知識」與「實踐」實則無法兩分,而是彼此需要。也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現實、東亞現實非常需要具實踐開啟性的知識思想工作、從活躍的社會實踐/運動中積極汲取靈感與問題意識的知識思想工作;與此同時,社會實踐/運動也需要與具實踐開啟性的知識思想工作建立及時、有效的交流。
◎ 目次
【一般論文】
拼裝塭仔圳:產業群聚與非正式都市化/顏亮一
回家的路:新舊世紀之交外省第二代作家的自我書寫/王健文
建構香港青年的「中國人」民族身份認同:以冷戰初期《中國學生周報》的傳統中國文化知識宣傳作為研究中心/龐浩賢
【問題與討論】
東亞視野中的「革命-後革命」
按語/李娜
重審失去的理想:對話《革命-後革命》/白池雲
期待良性的對話/鈴木將久
中國革命與韓國民主化運動的深化:從白池雲對《革命-後革命》的討論說起/李娜
特別的方法論意識與新「主體性」/張寧
如何對話中國的革命?/白池雲
【左異聲響】
內在台灣的中國思想史
代專題導言:遙念趙慶雲與宋蓉萱/張立本
胡秋原在台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想/鍾有良
余光中鄉愁詩的語境探索和時代考察/王睿
民族主義與台灣主體性:「匪諜之子」王曉波的台灣史研究/張鈞凱
整編再出發:從《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的實踐與工作方法談起/張立本
評鍾有良〈胡秋原在台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想〉/李志毓
語境重構的美學意味:余光中詩歌研究的認識位置及其話語空間──對王睿論文的簡短回應/符鵬
評張鈞凱〈民族主義與台灣主體性:「匪諜之子」王曉波的台灣史研究〉/吳啟訥
「中國」成為方法如何可能?關於《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許育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