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61卷第3期,2023年9月號)

THOUGHT AND WORDS: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出版社: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ISSN:0258-8412
ISBN:9770258841007
出版日期:2023.09.30
定價:300元
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跨學科、強調多元整合、宏觀視野之學刊
優惠售價
NT$255~282
商品編號: 9770258841007-61-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作者簡介

     

    思與言編輯委員

     

    內容簡介

     

    《思與言》是一份跨學科、強調多元整合、宏觀視野之學刊,常隨時代思潮之演變,不斷開展新議題,製作專輯專號,兼容不同角度之論點,並強調具有跨學科整合之思維。所涵蓋領域之多,涉獵層面之廣,視野之恢弘,堪稱學術界之佼佼者。較諸當前眾多分科專業學刊流於過度單向分析之缺失,統合多元觀點尤為《思與言》之特色。

    《思與言》將海內外人文社會領域之學術菁英齊聚一堂,整部《思與言》的歷史,也就是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史:當年創立《思與言》的年輕學者,如今有些已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有的擔任大學校長;當年閱讀《思與言》、從《思與言》攫取學術養分的學子,許多也已成為台灣人文社會學界、教育界出類拔萃之學者。

     

    本刊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審查通過為

    2009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0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1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2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3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4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3年至2016年臺灣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HCITSSCI)」

    2015年至2017年臺灣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HCITSSCI)」(201912月公告認可前三年)

    2018年至2021年臺灣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HCITSSCI)」(202212月公告認可前三年)

     

    【本刊歷年得獎紀錄】

    教育部獎勵期刊:七十九年度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教育部獎勵期刊:八十年度 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教育部獎勵期刊:八十一年度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教育部獎勵期刊:八十三年度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教育部獎勵期刊:八十五年度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金鼎獎:八十四年度第二十屆推薦優良雜誌

    九十五年度獲得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九十六年度獲得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九十九年度獲得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加入全球性引文索引資料庫

    一○三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一○三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加入全球性引文索引資料庫

    一○四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加入全球性引文索引資料庫

    一○六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加入全球性引文索引資料庫

    一○六年榮獲國家圖書館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綜合學門第三名」

    一○八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一○八年榮獲國家圖書館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知識傳播講「綜合學門第三名」

    一○九年榮獲國家圖書館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三名」

    一一○年榮獲國家圖書館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三名」

    一一一年榮獲國家圖書館「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長期總被引用數」綜合類期刊第三名

     

    內文試閱

     

    節錄自〈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跨學科共作序言/鄭肇祺、賴亮郡

     

    大學與社會責任

    大學作為生產知識的研究及教育機構,近年來則更為投入建構及實踐其社會責任。西方傳統裡的大學機構,教師的教學、研究方式以知識探知為主,致使學者的基礎研究成果往往需要社會大眾的轉化、延伸及突破,從而對政策或日常生活產生廣泛的影響力。大部分大學機構的資源有限,學科之間的資源分配往往難而平衡;又因學科分工,各學門的知識論(epistemology)、本體論(ontology)及方法論(methodology)迴異,專攻個別學科的大學教師,在面對社會議題及問題時,靠一人之力,難以提供整合各種能力的解決方案。在臺灣,人文社會學門及資訊科技等領域的學者,除應一般期刊要求回應學術理論,與西方學術界產生對話之外,亦逐漸因應國際及地方社會的呼聲,在進行理論批判之外,同時也回應臺灣的社會其他需求。於是,學者如何在各項研究、教學計畫中參與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又如何與大學以外的知識體系產生對話,甚至擦出創新的火花,並「朝多元性議題探究與發展」(江大樹、張力亞,2021: 27),就成為當代學術界的重要探問。在大學體制、學術組織及個人學術成長中,進行跨學科的共作及討論,則成為近年眾多學者及研究生的共同經驗。

     

    大學的跨學科共作

      在社會實踐計畫被廣泛認知之前,大學已跨足各種領域及事務。以基礎訓練為主的大學學位及研究所課程,逐漸發展出實習、服務學習等教育方式,讓學生獲得職場技能、知識、思考方法及態度的訓練機會,以銜接就業市場。大學教師以顧問、輔導人員、審查委員的身分,提供建議予各種對象,同時轉化經驗為課堂內容。從中,老師、學生已觀察到社會內部的異質性,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各種機遇、磨擦和挑戰。從跨學科團隊的分工合作,到目前的「共作」,後者已更強調團隊的整體性,以相互之間的融合(fusion),而非單純的成果的混集(mixture)。除了計畫本身的成果和限制,跨學科團隊的同質和異質性為何,兩者交錯之下產生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已成為促成本專號各案例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前稱科技部)人文創新與大學社會實踐計畫的考察重點,也是各團隊內部互動的聚焦點(例:容邵武,2020)。

     

    節錄自〈在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之間:實踐的反思〉/李晏佐

     

      身為「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工作者,計畫團隊在構思與推展在地行動時,時常面臨內部討論的路線之爭,大抵可視為「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之間的差異。此一路線之爭,也發生在東海人社團隊如何構思臺中市第二市場的行動方案。本研究即孕生於此一實踐過程中的反思。

      本研究主張,兩個概念之間的釐清與區別有其必要,但本文並非政策評析,而是著重探究概念引發的社會實踐所可能具有的意涵。首先梳理「地方創生」概念,釐清其容易陷入眾說紛紜卻又各取所需的意義狀態,並揭示地方創生如何透過語意上的二元對立運作,建構出既區別於又優位於社區營造的概念正當性。其次,為確認這樣的主張是否能夠成立,透過回顧「社區營造」概念的晚近討論,確認其問題設定與行動方式,提供進一步討論的基礎。

      進而,本文試圖論證,兩個概念乃奠基於不可共量的規範性基礎,既難相互化約,亦難彼此超越。藉助萊特關於弱化資本主義的闡述,揭示概念背後價值理念的關鍵差異,同時反思人社計畫的旨趣。最終回到第二市場的行動脈絡,闡述後續如何決定行動方案,並思考人社計畫的行動者,應該如何看待與因應當前政策中「社會參與創生」的知識期待。

     

    關鍵詞:社區營造、地方創生、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Erik O. Wright、臺中市中區

     

    Betwee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Reflections on Practice

    Yen-Tso Lee

    Assistant Professor, Graduate Program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Business Management, Teachers Colleg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n actor in the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project, the project team often faces internal disputes over routes when conceiving and promoting action plans. I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In terms of current policy trends,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is given the role of "surpass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regarded as a more integrated concept. That dispute also occurred how Tunghai University conceived the action plan for Taichung city and Taichung Second Public Retail Market. This article is a reflection that was born in this practice process.

      As far as action research is concerned, actions can advance the possibilities of research, but we also need clear concepts to guide actio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s not a policy analysis, but focuses on the social meaning of those concepts. First I sort out the recent discussions of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and reveal how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semantically construct the legitimacy of the concept that is different from and superior to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econdly, by reviewing the recent discussion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 try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two concepts are based on different normative foundation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reduce and surpass each other. With the help of Erik O. Wright's discourse on eroding capitalism, it reveals th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lues behind the two concepts. Finally, I return to the case of Taichung Second Public Retail Market to explain how we made the decisions about the action plan.

     

    Keyword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Erik O. Wright, Central District, Taichung city

     

    目次

     

    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二○二三年九月號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跨學科共作序言

    /鄭肇祺、賴亮郡

     

    【研究論文】

    在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之間:實踐的反思

    /李晏佐

     

    大學社會實踐課程中的菸草文化:從身體感到文化翻譯

    /李建霖

     

    涵納與大學社會實踐:從同質的公共預設到異質的公共想像和行動

    /周睦怡

     

    連結社群復返健康:排灣族文化照顧的省思

    /蕭鄉唯

     

    農耕實踐與人地關係跨域連結:臺灣原住民社群與香港青年

    /何浩慈

     

    英文目次

     

    Special Issue: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and Practices of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roduction: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and Practices of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Eric Siu-Kei Cheng, Liang-Chun Lai

     

    Special Issue Articles

    Betwee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Reflections on Practice

    Yen-Tso Lee

     

    Tobacco Culture in University Social Practice Courses: From the Bodily Sense to Cultural Translation

    Chien-Lin Lee

     

    Inclusion and University-Community Engagement: From Assuming a Homogeneous Public to Practicing a Heterogeneous Public

    Mu-Yi Chou

     

    Integrating Community to Regain Health: Reconsidering Culture Care in Paiwan Society

    Hsiang-Wei Hsiao

     

    Trans-local Connections between Taiwan's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nd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Farming Practices and Human-land Relationships

    Hao-Tzu Ho

    規格說明

    ISBN9770258841007

    叢書系列:思與言

    規格:平裝 / 288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