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霍普克開創了獨具一格的中亞諜報書寫體裁,他筆下的故事扣人心弦,極具吸引力。」——英國《觀察家報》
《帝國的野心》
維多利亞時期的大英帝國與沙皇政權下的俄羅斯帝國,
十九世紀兩大帝國在中亞展開的「大競逐」,
擘畫了今日地緣政治的面貌。
2021年末美軍撤出阿富汗,阿富汗究竟有什麼重要性,讓美國及之前的大英帝國和沙皇俄國爭相派兵進入?又是什麼樣堅強、剽悍的民族性讓這些外來入侵者灰頭土臉地一一撤出?另一方面,俄羅斯在2022年初進攻烏克蘭,是什麼樣的歷史情懷,讓俄羅斯此一龐大國家長久存在著被包圍的恐懼?不論是阿富汗的戰略位置,或俄國出兵烏克蘭背後所隱含的恐懼,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議題,卻可在十九世紀一場百年競逐中找到源頭。
1819年至1907年英俄兩國簽訂《英俄條約》為止,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與沙皇治下的俄羅斯帝國,在中亞孤寂的高山和沙漠上進行著一場被稱為「大競逐」(The Great Game)的隱密戰爭。
十九世紀時英俄為了取得通往富饒印度與遠東通道的控制權,從高加索的荒蕪平原纏鬥到中國,穿越荒涼的帕米爾高原和喀拉崑崙山的隘口,並度過熾熱的克爾曼與赫爾曼德的沙漠,然後沿著古老絲路的驛站相互對峙。當中牽扯的民族眾多,從驍勇善戰的阿富汗人,到隱伏沙漠的土庫曼盜匪,再到逐漸衰微的鄂圖曼帝國與滿清,每個民族在這場英俄大競逐的棋盤中,都好似一顆顆身不由己的棋子。
儘管英俄在「大競逐」中都未曾正面交戰,甚至「大競逐」還被譽為君子之爭,但仍難掩其中的殘酷歷史;從英國軍官本恩斯在阿富汗慘遭殺害,到英軍撤出阿富汗時被殘忍屠戮,再到俄軍在阿富汗格克切佩堡壘對土庫曼人展開報復,種種書中提及血淋淋的歷史事件,都難掩「大競逐」百年稱霸戰的血腥味。
《華盛頓郵報》盛讚:「只要是彼德.霍普克出手,沒有故事不精采。」在這本巨著裡,其引人入勝的文字鮮明刻劃著書中角色的性格,也重現了當年兩大帝國間風雲爭奪戰的爾虞我詐。他也透過翔實的學術研究與實地探訪的經驗,捕捉這段歷史的精髓,娓娓道出影響至今的地緣政治實況。大競逐所帶來的劇烈影響,直到今天仍震撼著中亞地區。
《帝國的密令》
英國知名諜報作家,繼暢銷作《帝國的野心》後又一力作
深入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為人知的中亞戰場
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vs德意志帝國+鄂圖曼帝國
近代中亞的地緣政治格局,來自百年前強權競逐的陰謀與衝突
一九一四年,歐洲大陸戰火蔓延,中亞卻成為另一場隱密戰爭的核心。
為何德國與鄂圖曼帝國選擇在此策動聖戰?英國與俄羅斯又如何在這場情報角力中奮力防守?這場不為人知的諜報暗戰,如何影響今日的國際格局?
《帝國的密令》是《帝國的野心》(The Great Game)的續集,延續彼德.霍普克對大英帝國在中亞情報戰的剖析,本書深入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鄂圖曼帝國策動聖戰,以瓦解英國與俄羅斯的勢力。一九一四年,德國試圖煽動印度與中亞的反英運動,意圖撼動英屬印度的統治根基,並在東方建立強盛的日耳曼帝國。同時,鄂圖曼帝國希望藉由伊斯蘭團結號召當地穆斯林,擴展勢力範圍,使中亞成為其新的權力核心。
在這場情報角力中,英、德、俄、土耳其的諜報機關爭奪情報主導權,隱密戰線上的較量與軍事戰場上的廝殺同樣激烈。德國策劃進攻英屬印度,試圖使其殖民體系土崩瓦解;鄂圖曼帝國則透過「泛伊斯蘭主義」鼓動中亞各地反抗西方殖民統治;俄羅斯伺機控制伊斯坦堡,奪取鄂圖曼的戰略命脈;而英國則不惜動員龐大的情報網絡,在東波斯、阿富汗等地建立防線,並扶植親英政權,以確保大英帝國的穩定。
本書揭露一戰期間最具代表性的情報行動,如「德國版勞倫斯」威廉.瓦思穆斯(Wilhelm Wassmuss)在波斯地區煽動部落起義,使英軍補給線陷入癱瘓;英國間諜弗雷德里克.貝利(Frederick M. Bailey)則在布爾什維克的嚴密監視下,偽裝成蘇聯軍官成功逃離高加索,帶回關鍵情報。此外,英國特工在印度破獲德國間諜網,阻止了一場可能引發大規模動亂的反英行動。這些錯綜複雜的情報戰,不僅塑造了一戰時期中亞的戰略情勢,也深刻影響了後世的地緣政治格局。
英國《觀察家報》盛讚:「透過這本書,霍普克開創了獨具一格的中亞諜報書寫體裁,他筆下的故事扣人心弦,極具吸引力。」《帝國的密令》不僅延續《帝國的野心》中精彩的敘事風格,更進一步挖掘被遺忘的歷史檔案,重現一場充滿陰謀與背叛的諜報暗戰。本書不僅對一戰中亞戰場有深入的剖析,也為當前國際局勢提供深遠的歷史視角。在今日全球大國角力加劇的背景下,中亞仍是地緣政治爭奪的關鍵,本書所揭示的情報鬥爭,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啟發性。
推薦人
李正皓|政論節目政治評論專家
侍建宇|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
孫超群|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中亞事務研究員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許善德|中東國際事務專家
湯鈞佑|前進俄羅斯社群編輯
趙怡翔|前駐美國代表處政治組組長
趙竹成|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劉仕傑|前外交官
中亞脈搏
前進俄羅斯 Let's go to Russia
說說伊朗
Zanst 從台灣放眼中東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帝國的野心》
「『大競賽』是東印度公司的亞瑟.柯諾里上尉,在一八四二年因為間諜行動而在布哈拉被斬首之前所創造出來的詞彙,而這場競賽,就是沙皇統治的俄羅斯,和維多利亞女王的英國之間,在中亞地區進行的爭霸戰。當時危在旦夕的,就是大英帝國財富的關鍵所在:印度。當這場競賽在十九世紀初開啟時,英俄兩個帝國的邊界相距還有兩千英里,彼此之間隔著廣袤的沙漠和幾乎無法跨越的山脈;到了競賽結束之時,英俄之間的距離卻只剩下二十公里。
彼德.霍普克曾擔任倫敦《泰晤士報》的記者,在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經驗;他所講述的這個特別的故事,關於野心和陰謀,也關於軍事冒險活動。他生動的敘事節奏非常輕快,儘管將各個人物都描繪得多采多姿(包括部族首領、將軍、間諜,以及維多利亞女王本人),卻又極富技巧地,為地理、外交框架提供了清晰的概觀。這場大競賽可以說是美國『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俄羅斯版,目的都是希望主宰一整個大陸,而霍普柯克也小心翼翼地兼顧俄羅斯人和英國人的觀點,對其進行了完整的解釋。雖然這個故事在一九一七年沙俄垮台時便結束了,但蘇聯的滅亡(他們在阿富汗為期十年的血腥戰役也加速了這個滅亡的過程),卻再次讓這個故事有了參照的價值,因為世界的和平和穩定,也再一次因為這個擁有豐富礦藏和戰略意義的不穩地區而受到了威脅。」──亞馬遜網路書店書評
「處於半瘋狂狀態的沙皇保羅一世,在一八〇一年派出了一支軍隊前往印度。後來保羅一世遭到刺殺之後,這支軍隊也隨即遭到了召回。然而七十年後,接連幾位野心勃勃的沙皇,相繼擊敗了中亞地區的穆斯林居民,而充滿自信的聖彼得堡,也再次將他們的目光往南望向了印度。統治印度的英國人擔心有天會遭到俄羅斯人入侵,於是派出了幾位喬裝成聖徒的英國間諜,前去釐清俄羅斯人到底在盤算什麼。一八八〇年,英國人在歷經一場血戰之後,終於消滅了俄羅斯人在阿富汗的影響力,並建立了一個緩衝國。這場英俄之間在中亞的角力被稱為大競賽;在霍普柯克鉅細彌遺的敘事中,他透過哥薩克人、穆斯林游擊隊、勇敢的旅人、間諜、地圖繪製者和軍人的輝煌事蹟,娓娓道出了一個充滿冒險經歷和政治陰謀的精彩故事。雖然大競賽已經在一九〇七年因為英俄條約而終結了,但如同霍普柯克在書中前言所指出的,一場新的帝國競賽已經開始在中亞展開了,而這次參與對抗的,則是美國、俄羅斯、土耳其、中國和伊朗。」──《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以引人入勝、充滿才華的技巧寫就⋯⋯霍普克把這個故事說得很好,突出了冒險的氣氛與魅力,卻又不失宏觀的歷史圖像。」──安德魯.倫納德(Andrew Leonard),《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如果你喜歡生動的英雄故事、又想清晰理解新興中亞國家的歷史,那你一定會覺得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拜倫.法威爾(Byron Farwell),《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當今世上沒有哪個人能像他一樣,如此兼具技巧、知識、熱情和洞見地處理好這個迷人的主題。」──珍.莫里斯(Jan Morris)
《帝國的密令》
「彼得.霍普克開創了獨具一格的中亞諜報書寫體裁,他筆下的故事扣人心弦,極具吸引力。」——英國《觀察家報》
「以生動而富有生命力的筆觸,重現大英帝國的仇敵試圖在印度推翻英國統治的秘密行動。」——《衛報》
「敘述流暢、行雲流水、有憑有據……一則沒有其他書籍記載過的傳奇。」——《週日電訊報》
「本書不是充滿理論概念的學術著作,但是詳細的描述初十九世紀末葉到二十世紀初期,德意志帝國的興衰。……作者彼得.霍普克細緻的描述就像是茂盛的綠葉,填滿了生硬的帝國理論枝幹,補足國際關係研究與歷史社會學生硬的框架。」──侍建宇(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彼德.霍普克(Peter Hopkirk, 1930-2014)
英國記者,作家和歷史學家。他曾為倫敦的《泰晤士報》(The Times)擔任撰稿人十九年、採訪主任五年,也是中東事務和遠東局勢分析的專家。在成為全職作家之前,他曾擔任獨立電視新聞(ITN)的記者和新聞播報員及《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的駐紐約特派員。進入英國媒體業之前,曾任國王非洲步槍兵團(King's African Rifles)中尉軍官,後來成為烏干達獨裁者的伊迪.阿敏(Idi Amin)也曾以准下士的身分和他在同一個營裡服役。霍普克對於各種災禍並不陌生——他曾兩次被關在秘密警察的牢房裡(一次在古巴、一次在中東),也曾被阿拉伯恐怖份子挾持過。多年以來,霍普克在其著作所描述的地區裡廣泛旅行,包括中亞、高加索、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伊朗及土耳其東部。著有:《帝國的野心:十九世紀英俄帝國中亞大競逐》(The Great Game: The Struggle for Empire in Central Asia)、《如隱密之火一般:終結大英帝國的秘密計畫》(Like Hidden Fire: The Plot to Bring Down the British Empire)、《世界屋脊的闖入者:拉薩爭奪戰》(Trespassers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The Race for Lhasa)、《絲路奪寶》(Foreign devils on the Silk Road)、《隱藏之火:推倒大英帝國的計謀》(Like Hidden Fire: The Plot to Bring Down the British Empire)、《世界屋脊的入侵者:拉薩競賽》(Trespassers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The Race for Lhasa)等書,陸續被翻譯成十三種語言。
審訂者簡介
陳榮彬
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譯作《昆蟲誌》(2018)與《血色大地》(2022)獲選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超過六十餘種,近年代表譯作包括梅爾維爾《白鯨記》、海明威《戰地鐘聲》與《戰地春夢》等經典小說。《戰地春夢》獲得二○二三年第三十五屆梁實秋文學翻譯大師獎優選獎。除《血色大地》以外,史學翻譯作品包括《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等;近年審訂過許多報導文學與史學類譯作,包括:《螺絲越來越鬆》、《甚麼都別說》、《戰爭憑什麼》等。
譯者簡介
李易安
《端傳媒》記者,用移動做田野,以田野為生活,為田野而移動。怕鬼,但喜歡逛墓園;喜歡旅行,也喜歡紀錄,文章散見《端傳媒》、轉角國際、Matters;第13屆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獲選者,曾入圍亞洲出版協會(SOPA)卓越新聞獎。兼職翻譯,譯有《歐亞帝國的邊境: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啟蒙運動》等書。《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個人著作。
王品淳
(負責序言到第六章),臺大外文系畢業,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畢業生。三年筆譯經驗,譯有《重訓傷害預防與修復全書》及《健身者、運動員呼吸訓練全書》(皆為合譯)。聯絡信箱:dory881106@gmail.com。
詹婕翎
(負責第七到十二章、後記),臺大生命科學系畢業,現就讀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喜歡閱讀、編織和電玩,翻譯領域涉足本地化、科普雜誌、桌上遊戲等。聯絡信箱:chiehlingchan@gmail.com。
何坤霖
(負責第十三到十九章),兼職自由譯者,現就讀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翻譯經歷包含法規表單、科普雜誌、影視字幕及運動專欄。
陳宇祺
(負責第二十到二十五章),貓空大學外語學院畢業,公館大學翻譯所ing,筆譯經驗五年。喜歡窩在床上工作,喜歡打排球,偶爾攝影,心碎時寫詩。聯絡信箱:rexoverland@gmail.com。IG:@stephan_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