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藝術觀點72

出版社: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地址:72045台南市官田區大崎里66號
電話:06-6930100*1831
編輯台信箱:21060106@td.tnnua.edu.tw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出版
定價:180元
藝術觀點 前衛與域外:東北亞藝術的歷史測繪與形象遷徙
優惠售價
NT$153~170
商品編號: 471328242976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專題企劃】

    1920年,俄羅斯前衛藝術家布爾留克(David Davidovich Burliuk, 1882-1967)到日本,與畫家普門曉共同組成了「未來派美術協會」,掀起了近代日本前衛藝術的旋風。布爾留克曾赴慕尼黑和巴黎學習,與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44-1966)熟識,提供了日本第一手接觸西歐前衛藝術的機會,他和木下秀一郎共同介紹未來派、立體主義以來的前衛藝術。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又有多位赴歐學習的年輕畫家如村山知義、和達知男等人返國,陸續帶進構成主義、達達、表現主義等思潮,形成了各種短暫興起又迅速結束的前衛藝術團體。

     

    而在文部省美術展覽會、帝國美術展覽會之外,從1914年二科會成立後,又有更為批判性與實驗性的三科會、造型、MAVO、以及造型美術家協會等團體出現。與其同年(1926)的洋畫界,則有以野獸派風格為主的在野團體「一九三○年協會」的組成(後改組為獨立美術協會)。在1927年大規模的俄羅斯美術展於日本舉辦之後,【圖】前衛藝術家與日本普羅文藝聯盟美術部合流,1928年以「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為中心,展開橫跨美術、文學、攝影、電影等領域的前衛組織。1929年又改組為「日本普羅美術家同盟」,形成1920至1930年代前期,學院與官展體系之外的新興美術運動。

     

    這段從大正民主到昭和初期的期間,也是殖民地臺灣、朝鮮留學生在東京接受近代美術學習的期間。他們一方面在學院中接受外光派等近代美術的洗禮,尋求入選官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在澎湃湧現的前衛思潮中,積極參與跨地域的在野團體,實踐主體的自覺。前衛之「前」,或先鋒之「先」,經常被等同於「新」,而「新」又被視為現代主義典律下,作為源頭的西方代名詞;非西方的藝術,便在近代資本主義的全球治理下,被時間化為滯後的地帶。不同於現代啟蒙式的線性開展或特定主題的影響路徑,本專題將重新測繪這波前衛運動,以系譜學嘗試渡越殖民空間的藩籬,從反身的現代性考察出發,在跨國情境下探求主體抵抗的可能。

     

    在本次專題中,蔣伯欣〈主體的未來:「近現代」在戰前東北亞前衛藝術的歷史構造〉即回應上述課題,反思近現代美術主體的專文。陳允元〈殖民地前衛:戰前臺灣的現代主義詩案例及與東北亞的交涉〉,從臺灣文學史的角度,考察現代主義文藝在東亞各種新領地的域外所生的特異表現,指出了殖民母國與殖民地之間復返而殊異的觀看路徑。文貞姬〈從報紙媒體探討京城畫家們的畫室〉,從《京城日報》作為印刷資本主義為視角,指出Atelier畫室──這個既作為生產作品的畫室空間,也成為御用媒體的空間生產──的雙重結構。蔡家丘〈川島里一郎的東亞旅行與「旅人之眼」〉以日本畫家川島里一郎由西方返回亞洲後在日本新領土臺灣、朝鮮、滿州,與中國各地的寫生旅行,分析其歷經不同域外的風景觀,如何成就其色彩與個人畫業。林祖詒〈左翼政治與前衛藝術的交鋒:日本普羅美術運動〉簡要疏理日本普羅美術的發展,以當時莫斯科共產國際與日本本地運動團體的路線之爭:「美術的革命」或「革命的美術」作為主軸,提問政治與藝術的前衛能否並存。上述每篇論文,皆處理了東北亞各地與域外的可能構連。此外,我們也訪問了剛出版《反離散》的作者史書美教授,她的「華語語系」概念,對於現今臺灣研究可採取何種與世界對話的視角,如何避免藝術史敘述陷入本質論的單一起源迷思,甚至淪為西方普世標準下的個案,提出了深刻的反思。

     

    最後,本專題也收錄了「共再生的記憶: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的會前會實況,記錄學界在2017年的思想狀態,並瞭解學者們如何回應當前臺灣藝術史界的生態變遷,以及文化部在「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下設置「近現代美術館」的倡議。論及「近現代」時,歷經多重文化洗禮的臺灣,可從多重視線參照:或自荷據時期、大航海時代貿易時期的早期現代(early modern)論起;或從日殖時期、近現代美術的引進論起;甚或二次大戰前後、立體主義及其後抽象藝術的出現,作為現代主義藝術的起點論起。「近現代」無論自何時論起,若缺乏對自覺意識的考察,或捨棄以前衛作為論述的座標,那麼,其美學現代性將持續作為一匱乏的存在,難以逃脫作品論述空洞化、淺碟化與庸俗化的命運。

     

    因此,本專題的設定「域外」,也意味著在現代性的視域之外,重新時間化、脈絡化戰前東北亞各地藝術之間的前衛表現,並探討在帝國擴張與戰爭的背景下,藝術家如何透過行旅巡梭,空間移位、社會運動、異地想像等域外思維,走向某種跨語際或跨影像的實踐路徑。重探遷徙於東北亞各地的瘋狂與特異前衛,也讓我們跨越歷史前衛與戰後冷戰下新前衛以降的斷層,因為前衛在當下的介入,使得近代圖像的敘事時間被當代性所重建。跨越斷層,是重建藝術史之前必要的行動,也是當我們在探討主體性的同時,不斷穿梭往還的延異與生成。

     

    蔣伯欣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檔案中心主任、《藝術觀點ACT》主編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