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第三條道路:莫昭如的安那其民眾戲劇

出品人:譚以諾 編輯:應亮、譚以諾 校對:謝莉娜 美術設計:黃倬詠 封面與內文圖片攝影: 張康生 出版:手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2月 頁數:272 定價︰HK$118
手民
優惠售價
NT$432~475
商品編號: 978988142337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莫昭如,香港著名「文化人」。

    七十年代始,他在香港參與文化活動,與友人創辦雜誌《70年代雙周刊》,受新左思潮影響,以安那其主義作辦刊宗旨,高舉反資、反殖和反官僚。他又以半文化工團、半集體社群的形式組織社會行動,介入當時種種社會事件,企圖改變英殖統治下各種不公義的社會現象;同時,他與友人亦關注中國大陸,批評毛派共產主義,關心文化大革命下的人權狀況。後來「70年代」終告解散,但莫昭如的社會行動並沒有中斷。他採取藝術活動──主要是戲劇──的形式,繼續介入社會,貫徹其國際主義,既抗拒資本霸權,也抗拒國族專制,努力以文化藝術為香港社會開拓可行的第三條道路。

    過去半世紀,莫昭如在香港推動安那其社會運動。本書循此論述,但視野不限於歷史陳說。

    2014年雨傘運動後,香港對自身身份認同和未來路向的思考變得前所未有地緊急,可是,一直以來對香港的研究和討論不多,一旦需要作深刻而廣泛的討論,才發現話語資源嚴重短缺。本書希望:通過追溯莫昭如的安那其藝術社會運動,說明香港在七十年代開拓出自成一派的左翼社會運動傳統。這傳統一方面對抗着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英國殖民主義,同時亦反對毛派共產主義。

    本書希望此論述能為相關的香港討論提供話語資源,開拓新角度,有助其他研究,以探討雨傘運動後香港本土、親中及對英殖懷舊等意識形態的產生、流向和互動。


    楊慧儀

    香港浸會大學翻譯課程副教授,研究範圍為中國内部跨文化關係及文化多元現象。著作、編輯書本包括Ink Dances in Limbo: Gao Xingjian’s Writings as Cultural TranslationChinese Shock of the Anthropocene: Image, Music and Text in the Age of Climate Change (co-edit) 等。


    目錄

    圖片目錄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二戰後的香港

    第三章:革命

    第四章:表演就是行動

    第五章:亞洲的呐喊

    第六章:社群藝術

    第七章:結論: 香港的第三條道路?

    參考書目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