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作者: W. J. T. 米契爾 W. J. T. Mitchell 譯者: 石武耕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0/09/10
優惠售價
NT$538~594
商品編號: 978986550939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國內寄送83折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W. J. T. 米契爾教授的經典著作《圖像學》(Iconology)開啟了跨學科領域的視覺文化研究,現已成為人文學科核心之一。隨後在《圖像理論》(Picture Theory)、《圖像要什麼?》(What Do Pictures Want?)等論著中,引入視覺文化研究的四個重要概念:圖像轉向、圖像與形象的區分、後設圖像、生物圖像。

    這四個概念,標誌了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研究的突破──真正將「形象」作為研究主體。觀者可自「接收端」回溯創作者的思想世界,「觀看」與「被觀看」具有互動性,而非單向傳遞。圖像或物件的意義,會因觀者不同而異。

    在本書中,米契爾進一步探求:形象是什麼?形象做了什麼?形象如何產生意義?形象想要什麼?若要建立一門關於形象之科學,又會是什麼樣的科學?首先要理解形象流通於多重領域:既有心理與數學與言詞的形象,也有圖像與視覺的形象。形象可在不同媒介間挪移,顯現成等式、圖解或是一段敘事形貌,更可以一幅敘事畫的姿態呈現。其次,形象是我們心理社會世界的構件,用以處理客觀現實的科學模型。而「形象科學」將鉅細靡遺審視形象本身,深入探討思想與現實關係的邊界現象。

    《形象科學》收錄W. J. T. 米契爾自二〇〇八年以來關於媒介美學、視覺文化、象徵主義之專論。既回顧圖像學、視覺文化、當代媒介美學研究的崛起脈絡,論及形象物理學和形象生物學、數位攝影、寫實主義、建築、新媒體,以及當代群眾抗爭的空間占領等議題,也為視覺藝術研究的未來提出展望──形象科學確實能以實證科學的方法及態度處理圖像議題,跨越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巨大鴻溝。


    作者簡介
    W. J. T. 米契爾W. J. T. Mitchell
    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藝術史與英語文學系,為該校之「蓋洛德•唐納利傑出貢獻講座」教授(the Gaylord Donnelley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並擔任《批判性探討》(Critical Inquiry)期刊編輯。

    譯者簡介
    石武耕
    台北人。政大廣告系、台灣大學新聞所畢。現就讀於巴黎第十大學傳播學博士班。
    譯作《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合譯)、《編劇的藝術》(合譯)、《深南地方》。


    目錄

    插圖一覽表  6
    序言 形與底  9
    誌謝  13

    第一部 形   Figures
    1  位處邊沿的藝術史:圖像學、媒介與視覺文化  21
    2  形象科學的四個基礎概念  35
    3  形象的科學  51
    4  形象X文本  77
    5  寫實主義與數位影像  95
    6  遷徙中之形象:圖騰崇拜、靈物崇拜、偶像崇拜  121
    7  形象的未來:洪席耶的未擇之路  141
    8  世界圖像:全球化與視覺文化  163

    第二部 底   Grounds
    9  媒介美學  191
    10  視覺媒介並不存在  213
    11  從頭來過:建築、雕塑與數位形象  233
    12  基底場址與遭占空間  257
    13  邊界戰爭:政治與媒介裡的翻譯與匯聚  279
    14  藝術X環境:極端地景,普桑在加薩  301
    15  歷史性詭異:反恐戰爭中的魅影、分身與重複  325
    16  今日的景象:對回嘴社的回應  343

    尾聲 走向一門甜美的形象科學  363

    規格說明
    • ISBN:9789865509392
    • 叢書系列:Act
    • 規格:平裝 / 384頁 / 23 x 17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