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桑內特從社會學及歷史的角度,深入探掘西方人為何失去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也就是:「公共人」的角色為何沒落的原因。桑內特說,公共與私人,過去曾是平衡的,但隨著公共空間的消蝕、家庭功能的變化,以及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平衡漸漸失衡。
在當代社會,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界線漸次混淆,私人意象凌駕於公共意象之上。大多數的人選擇以「旁觀者」自居,公共事務遂淪為少數「公眾人物」的玩物,觀眾隨之起舞,形同吊絲的傀儡,你我可以自由參與的公共空間,因激情而斲喪。這幅景象很弔詭地竟也出現在台灣。《再會吧!公共人》詳盡剖析上述社會心理變化,對於亟思擺脫顏色綁架,邁向自主公民社會的台灣,或有深遠的啟示。
作者簡介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
1943年生於芝加哥,1969年獲哈佛大學博士,現為倫敦政經學院社會學教授。Sennett研究領域廣泛,舉凡都市、藝術、家庭等皆為其社會學考察的主題。2006年榮獲黑格爾獎(Hegel Prize),自1970年以來,獲頒此獎的學術名人包括Jurgen Habermas與Paul Ricoeur。Sennett的著作甚豐,已有中譯者包括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The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Work In the New Capitalism(《職場啟示錄:走出新資本主義的迷惘》,時報,1999)、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麥田,2003),但以本書《再會吧!公共人》最為經典,允為其代表作。
譯者簡介
萬毓澤
高雄人。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現就讀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曾任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執委、工人民主協會執委,現為《紅鼴鼠》編輯委員。譯有《全球化:馬克斯主義的觀點》(連結雜誌社、新苗出版社,2002)、《神經質主體》(桂冠,2004)、《創造歷史》(群學,2007)。主要學術興趣為社會理論、政治經濟學、科學哲學、語言哲學。
目錄
第一部分 公共問題
第一章 公共領域
1.1 公共領域之外的愛情
1.2 死亡的公共空間
1.3公共領域中的轉變
1.4 現在之中的過去
第二章 角色
2.1 角色
2.2 公共角色
2.3 都市中的公共角色
2.4 證據或合理性?
第二部分 舊制度下的公共世界
第三章 觀眾:陌生人的集合
3.1 誰來到都市
3.2 他們住在何處
3.3 都市布爾喬亞的變化
3.4 宮廷與都市中的交流
第四章 公共角色
4.1 身體即人體模型
4.2 言語是一種符號
4.3 激情的非個人領域
第五章 公與私
5.1 公共表達有所限制
5.2 自然表達在公共領域之外
5.3 公與私就像社會的分子
5.4 分子的破裂
第六章 作為演員的人
6.1 「人作為演員」的常識看法
6.2 狄德羅的表演弔詭
6.3 盧梭控訴作為劇場的都市
6.4 盧梭的預言
第三部分 十九世紀公共生活的混亂
第七章 工業資本主義對公共生活的影響
7.1 十九世紀的都市居民是一種新人物嗎?
7.2 都市的地方化
7.3 變化與布爾喬亞生活
7.4 公共商品
第八章 公共領域中的個性
8.1 巴爾札克視個性為一種社會原則
8.2 公共領域中的個性:新的身體意象
8.3 舞台說出了街道不再說出的真相
8.4 個性與私人家庭
8.5 對過去的反叛
8.6 本章摘要
第九章 十九世紀的公共人
9.1 演員
9.2 觀眾
第十章 集體的個性
10.1 一八四八年:個人的個性勝過了階級
10.2 共同體
10.3 德雷夫斯事件:破壞性的共同體
10.4 誰是真正的激進派?
第四部 親密社會
第十一章 公共文化的終結
第十二章 卡里斯瑪變得不文明
12.1 卡里斯瑪的理論
12.2 卡里斯瑪與妒恨
12.3 電子技術鞏固了過去的寂靜
12.4 明星體制
第十三章 社群變得不文明
13.1 社群周圍的障礙
13.2 內部建立起來的障礙
13.3 社群的人性代價
第十四章 被剝拖技藝的演員
14.1 遊戲是公共表達的能量
14.2 自戀肖弱這種能量
14.3 自戀的動員與新階級的出現
14.4 自戀是現代的新教倫理
結論 親密暴虐
注釋
附錄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