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灣的教師充滿了無力與掙扎?
關心孩子,便不能忽視教師的處境;支持教師,也就是守護孩子的未來。
‧近8成教師因社群輿論焦慮,近4成考慮離職。──2025《翻轉教育》「親師教育困境調查」
‧特別收錄【後記】被告之後,怎麼了?/林暘斌老師(本書作者梁芳瑜的先生)
「東森新聞」專訪、《聯合報》專題報導
留下來的教師,有方法;想離開的教師,有方向。
她從小立志當老師, 且以榜首成績通過臺北市教師甄試,
教學更是極受學生、家長及學校的信任與肯定,
為什麼,12年後卻選擇離開?
而且是毫無退路的裸辭……
如果,孩子是臺灣的未來,
我們是否應該先救救每一位在教育現場心力交瘁、遍體鱗傷的教師?
家長怒吼:「老師,你怎麼要求孩子下課補作業?剝奪休息時間!」
學生挑釁:「沒差啦,你記警告啊!反正我一樣能畢業!」
社會質疑:「當老師很好了啦,沒什麼好抱怨的。不爽,就不要做!」
校園裡的濫訴鋪天蓋地;沒有經歷任何一次投訴,是不是都只能算幸運?
作業出太少、進度教太快、穿著太前衛、不選孩子當班長、沒有即時回電……這些未達「不適任教師」的程度,僅是不符合家長個人期待,在當前制度與風氣下,卻都有可能被投訴。
梁芳瑜曾經陪伴同為國中老師的先生,面對家長的提告,雖然最後證明先生的清白,但身心所受的創傷,豈能得到補償?
致臺灣每一個認真的教師:「我們都已經夠努力了……」
教師過勞、師道不尊、薪資脫節,這三大困境,成為梁芳瑜離開教職的主因。
面對教職困境,最認真的教師總不免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少、自己還不夠好?是不是要再更拚命、更努力?
梁芳瑜想拍拍這些教師們的肩,輕輕柔柔地對他們說:「每一個認真的教師,我們都已經夠努力了……」
這本書渴盼臺灣的教師們被看見、被理解,更願陪伴無數仍在教學崗位上默默付出的教師──能應對新時代的師生課題,也能好好照顧自己。
作者簡介
梁芳瑜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
曾任國中國文教師十二年,以榜首成績通過臺北市教師甄試。
於2024年8月離開正式教職,現為自由講師與自由工作者。
經營粉絲專頁「我們不只是老師」,從教師與家長等多重身分出發,書寫個人成長,並持續關注教育及教養。
粉絲專頁「我們不只是老師」reurl.cc/pYmQ84
IG「我們不只是老師」reurl.cc/qYaK2q
010【推薦序】身心皆蕪胡不歸?前線教師的諍言書/羊咩老師(高中國文老師)
014【推薦序】從教室走向生命大舞台/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019【推薦序】你想過卸下枷鎖的自己,能飛多高嗎?/歐陽立中(前教師、作家、主持人)
024【自序】我是老師,我辭職了!
輯一:教職困境──教學現場的推力
036脫下舊衣服:我們都能選擇去過更合身的人生
046無盡的消磨:教師過勞
057過勞的代價:我們還記得自己在為誰而忙嗎?
067缺席的尊嚴:師道不尊
076校園的濫訴:為什麼親師天平漸漸失衡?
087無聲的悲鳴:教師之間相輕相礙
097身分的枷鎖:「你是老師,為什麼你做不到?」
107制度的侷限:限縮管教權,我們該怎麼教?
118脫節的薪資:專業「無價」
129校園的孤島:沉默,因為難以言說
輯二:懷抱熱忱──教師之路的成長
140美夢成真:成為教師的初衷與挑戰
151初期風格:讓學生又愛又怕的教師
162面對挫敗:接納自己不是完美的教師
175風格轉變:從權威、嚴厲,到溫和、堅定
188正向教養:成為孩子的人生副駕駛
輯三:告別教職──走向探索,迎來重生
204重新規劃職涯:工作,是為了探索人生
214推廣教養理念:家庭,是教育的起點
224新的自我實現:探索潛能,專業有價
236選擇理想生活:喧囂之中,聽見我自己
247告別練習:向深愛的教職告別
258自我照顧:我可以不再是超人
270考驗自由:自由的挑戰與承擔
282熱忱重生:離開,是為了留下來
296【後記】被告之後,怎麼了?/林暘斌老師(本書作者梁芳瑜的先生)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0.8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