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夢龍的《三言》出版是在明代後期,即從神宗萬曆元年(1573)至思宗崇禎17年(1644)止,當時的政治局面、社會環境、經濟情況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變化。在思想方面,從傳統的抑制人性而「重理」的藝術觀念轉換為由人性的覺醒出發,轉而重視「情」的局面;「重情」,是人們對藝術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情感在藝術中的地位、作用、意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其故事題材涉及當時社會百態,如男女愛情、行俠仗義、發跡變泰,揭露官僚的罪惡、複雜的訴訟案件、文人雅士的風流逸事,還有許多寫神仙、靈怪、妖異的作品。
  本書擬從外緣研究(如社會文化環境、觀念形成的歷史流傳與整個文學的形式發展與變化程序)為基礎,仔細考察作品的內在涵義,主要以《三言》小說人物面對「死亡」的種種思考與處事為研究對象,從「義與死」、「愛與死」、「生死恩情」、「超越死亡」等各類型的故事,理解「人」的立場,藉此研究釐清文學作品在建構人物、思考生命時的深邃思辨歷程,及其蘊含的豐富內涵。
  值得注意的是,《三言》中眾人物的死亡意識並非一味走向「悲劇性」,它反而以獨特的死亡方式來超越生與死的焦慮,從死亡恐懼解脫,最後邁向生命理想的國度。我們最終可以理解到,人們對死亡的畏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特定的時代風氣和社會環境之下,或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與道德倫理的規範中,人們往往會一反常態,勇敢表現出對死亡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和英勇氣概。
本書特色
  「死亡其實並非終點」──本書以社會風俗、歷史和文學流變探討馮夢龍《三言》中的死亡故事,並以「義與死」、「愛與死」、「生死恩情」、「超越死亡」作為分類,逐一解析故事角色的死亡意識與生命思維。
作者簡介
金明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現任韓國明知大學中文系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小說、小說與文化、小說理論等。主要著作有《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宋元明話本小說「入話」之敘事研究》、《修辭與敘事:宋元話本小說的修飾書寫》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以死亡為主題的構想
 第二節 以中國古典小說為思考起點
 第三節 以《三言》為研究對象
 第四節 採用外緣與內在的兩面考察方式
  一、外緣研究
  二、內在研究
 第五節 《三言》的刊刻及研究概況
第二章 義與死──捨生取義的人格理想
 第一節 行俠仗義
  一、堅持俠義不動情愛
  二、以孝義為基礎呈現行俠精神
  三、平不平的義士精神
  四、「受恩必報」的價值實現
 第二節 忠烈孝義
  一、襯托忠義精神之「私」的面貌
  二、以孝道來發揚重義價值
 第三節 生死之交
  一、併糧之交與雞黍之約
  二、「彈心」、「聽心」的知音之交
  三、結心之交與誓同生死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愛與死──愛的毀滅與再生
 第一節 死而求愛
  一、倫理阻隔與愛情期望的落差
  二、「同歸於盡」而消除愛冤之衝突
  三、解放愛情的執著
  四、團圓夢境
 第二節 非愛冤死
  一、愛情與長恨的不同呈現
  二、多情希望與怨恨的「同歸」心願
  三、不容真情的「怒恨」抗訴
 第三節 生死恩情
  一、生前之情,死後之戀
  二、悲哀心死,弔喪傷感
  三、「同生共死」信念以實現愛情圓滿
  四、「為愛情而守節」的精神昇華
 第四節 生離死別
  一、生離與會合的愛情曲線
  二、相思難忘,盼望重會
  三、分離的悲傷
 第五節 結語
第四章 超越死亡──仙境與悟境
 第一節 歷經鬼域幻境後之精神超越──道教死亡思維的呈現
  一、看破「鬼趣」、「變魚」後的精神開悟
  二、經過「惜花」、「傲物」歷程後的人生省察
  三、成仙考驗而邁向永生
  四、逍遙遊的精神超越
 第二節 超越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佛教死亡思惟的呈現
  一、覺悟色空而修行坐化
  二、解脫三世輪迴業報以成就涅槃
  三、周遊地獄後體會「天地無私」、「因果報應」
 第三節 結語
第五章 結論
  一、「重義赴死」的道德理想
  二、愛中付出超越生死的曙光
  三、解脫生死而進入悟境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