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社會工作專業為核心,結合長期照護現場經驗,全面建構一套兼具理論基礎與實務操作的會談訓練系統。全書涵蓋從關係建立、初始接觸、資料蒐集、介入策略,到結案與追蹤階段所需之核心對話技巧,特別強調在高齡化與長照脈絡下的應用情境與倫理考量。適合作為課堂教材、實習準備、自學工具及專業證照考試之備考指南。
本書特色
‧適用層級廣泛:從大學到國考的專業橋梁
‧整合教育學門與長照實務:多學科交會的實用教本
‧實務導向設計:強調現場應用與情境演練
主編、作者簡介
鍾惠娥
學歷: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現職:財團法人王李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高級社工師、宏恩基金會附設喜願家園社工類外聘督導、嘉義縣家庭教育輔導團社區推展組輔導員、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家事調解委員
經歷:私立大同技術學院社會工作與服務管理系兼任講師、衛生福利部長照人員訓練認證講師、嘉義縣社會局脫貧計畫團體工作領導者、嘉義縣紅十字會青少年培力計畫專業講師、臺灣更生保護會嘉義分會家庭支持服務專業講師、嘉義縣生命線協會線上協談志工培訓專業講師
蔡元隆
學歷: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現職: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經歷:蔡獻其教育基金會兼任副研究員、私立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私立嘉南藥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私立吳鳳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作者簡介
曾秀雲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
現職:私立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經歷:華人心理治療與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員
呂怡慧
學歷: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國立嘉義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現職:雙福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雲林服務中心主任
經歷: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社區服務部企劃專員、大同技術學院社會工作與服務管理系兼任助理教授、雲林縣推動性別暴力社區初級預防輔導委員、雲林縣小型老人福利機構評鑑委員、嘉義市政府市政顧問
高辰吉
學歷: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現職:嘉義縣民雄樂齡學習中心執行長、臺灣樂齡講師創業協會理事長、嘉義市幸福樂齡教育推展協會理事長
經歷:第六屆教育部樂齡教育奉獻獎─教學優良獎、嘉義市長青綜合服務中心─長青園副園長、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主任
余錦芬
學歷: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現職:家庭教育中心活動帶領人、教會社區活動帶領人、在家教育計畫執行者
經歷:家庭教育中心活動帶領人、幼兒園教保員
張 序 i
湯 序 iii
主編序 v
第一章 會談技巧在臺灣社會工作與長期照護之發展∕呂怡慧 1
第一節 臺灣社工體系簡介 2
第二節 長期照護需求和挑戰 9
第三節 會談技巧之歷史發展 15
第四節 會談技巧的運用 19
第二章 會談前的準備與訪視注意事項∕鍾惠娥、蔡元隆、余錦芬 25
第一節 服務使用者資料蒐集和分析 26
第二節 臺灣文化和家庭價值觀的特殊性 35
第三節 訪視準備工作和注意事項 45
第三章 會談中的基本技巧 I∕余錦芬、鍾惠娥、蔡元隆 53
第一節 自我揭露與沉默 54
第二節 探問與情感反映 61
第三節 一般化與簡述語意 70
第四章 會談中的基本技巧 II∕余錦芬 83
第一節 澄清 84
第二節 肯定與鼓勵 89
第三節 積極回饋與確認理解 98
第五章 非語言溝通∕高辰吉 109
第一節 肢體語言的理解和應用 110
第二節 表情、眼神與聲調語調的運用 117
第三節 臺灣特有的非語言溝通技巧與肢體語言的應用 128
第六章 問題提問∕高辰吉 137
第一節 問題提問和共鳴 138
第二節 封閉式問題的適當應用 143
第三節 開放式問題的使用 150
第四節 問題重述和澄清 159
第七章 虛擬的會談技巧∕蔡元隆、鍾惠娥、余錦芬 167
第一節 虛擬的會談技巧 168
第二節 管理虛擬會談的挑戰 174
第三節 安全性和保護考慮 178
第八章 特殊群體的會談技巧∕蔡元隆 187
第一節 特殊群體會談技巧的重要性 188
第二節 長者和臺灣傳統家庭的會談技巧 211
第三節 身心障礙和長照需求者的會談技巧 224
第四節 移工和跨文化會談技巧 228
第五節 非自願服務對象的會談技巧 236
第九章 家庭與資源整合的會談技巧∕呂怡慧 249
第一節 家庭資源的應用和整合 250
第二節 家庭成員的會談技巧 260
第十章 照護計畫和跨專業合作的會談技巧∕呂怡慧 277
第一節 制定個別化的照護計畫 278
第二節 跨專業團隊合作的溝通與談判技巧 289
第十一章 評估會談成效∕曾秀雲 303
第一節 評估會談的有效性 304
第二節 量化和質化評估方法 312
第三節 長照會談成效評估之專業發展與展望 321
第十二章 會談的倫理和法律問題∕鍾惠娥 329
第一節 社會工作與長照會談的倫理原則 330
第二節 社會工作與長照會談的法律問題和規範性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