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視角 × 跨國史觀 × 國族認同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姊妹作──
跳脫日本本位史觀,從亞洲脈絡重新認識日本的入門經典
▍為何說日本史始於中國?
▍為何明治維新背後,其實有東亞的影子?
▍為何今日的日本,仍在尋找自己的位置?
我們所熟知的「日本史」,真的是歷史的全貌嗎?
「日本」從什麼時候開始是「日本」?天皇制度如何建立?
武士又是怎麼變成政權主體?明治維新的真實面貌是什麼?
本書不是傳統的日本通史,而是由專業歷史學者以問題導向的方式,帶領讀者用新的眼光重新認識日本。從中國文化圈的深遠影響,到近現代在世界秩序中的定位,作者跳脫單一民族敘事,以跨國史觀與亞洲視角,釐清那些被簡化、被選擇、甚至被神話的歷史片段。
日本歷史從來不是孤立發展,而是一段從模仿中國、抵抗亞洲,到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歷史旅程。本書不僅回溯中國對日本制度與思想的深遠影響,更深入探討日本如何在歷史轉折中,逐步建構出自身的政治架構與國族意識。
你將讀到:
・從「倭國」走向「日本」的名稱政治
・從遣唐使到鎖國的外交變奏
・從文化模仿到帝國擴張的政體轉變
・從亞洲學徒蛻變為殖民霸權的歷史選擇
──而這一切,都與中國、朝鮮、琉球的歷史密不可分。
全書圍繞六大主題:歷史與歷史學的差異、「日本」概念的形成、天皇制度的起源、武士政權的建立、近代化的矛盾,以及帝國崩潰後的身分焦慮。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作者不僅解構歷史如何被建構,更引導讀者反思歷史如何影響我們對國族、身分與世界的理解。
透過八大章節,作者引導讀者從漢字文明的邊陲,走向帝國擴張與身分認同崩解的近代日本。
‧早期日本如何全盤仿效中國制度?
‧何以明治維新後反成亞洲霸主?
‧為何日本至今仍難以擺脫「中與西」的雙重歷史糾纏?
想要真正理解今日的日本,你需要重新閱讀這段被忽略的亞洲史。
這不只是日本人該讀的歷史,更是讓我們看清亞洲、理解當代世界的必讀之書。
本書特色
★從模仿到對抗:深描日本如何從「中國中心秩序」的邊陲,轉化為「脫亞入歐」的推動者。
→ 唐朝的影響有多深?日本又是如何一步步「去中國化」?
★政治X思想X制度的三重辯證:從律令、國風文化到明治憲政與殖民治理,讀懂權力與思想如何交織演變。
→ 不只是歷史事件,更是制度選擇與思想變革的紀錄。
★跳脫「本國史」書寫框架:以亞洲視角與國際關係為軸,重構日本的歷史定位與對外姿態。
→ 不再只看日本內部,而是讓中國、朝鮮與世界都走進日本史的敘述現場。
好評推薦
藍弘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李文成|一歷百憂解.作家
工頭堅|Youtuber工頭堅。旅行長
(依來函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岡本隆司
1965年生於京都市,現任早稻田大學教授。曾就讀於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東洋史學博士後期課程,未取得學位退學。擁有文學博士學位。歷任宮崎大學副教授,後轉任現職。專攻領域為東洋史與近代亞洲史。著有《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朝鮮的困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歷史》、《中國的形成》、《中國為何反日?: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等書
譯者簡介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日語教育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為專職譯者。
前言 從東洋史重新檢視日本史
全球化與「加拉巴哥化」
日本史的現況為何?
從本國史進入世界史
「東洋史」的誕生與衰退有何意義?
以日本史的肖像畫為目標
第一章 日本史從中國的「摹本」開始【古代—平安時代】
一般的「日本史」與生態環境脫節
歷史始於文字的出現
世界史中的邊陲日本
「日本史」的起點是西元六世紀末
漢語史料之中的日本
「無禮」的日本
從「倭國」到「日本」
佛教與中國
摹本的最終型態
不再是「摹本國家」
第二章 脫離亞洲系統【平安時代—鎌倉時代】
在地化的日本
進入自立的時代
暖化造成的影響
關於國風文化的通論是正確的嗎?
進入地方勢力崛起的時代
武家政治的起源
與亞洲同步走向多元化
暖化與集亞洲史大成的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與日本
元寇之後持續的「政冷經熱」
日本史登上世界史的舞台
第三章 「日本整體大風吹」的時代【室町時代—戰國時代】
蒙古帝國與鎌倉幕府瓦解的共通之處
室町幕府的定位
與明朝的關係
京都的變貌
層層疊疊的京都
核心都市的京都
東亞的經濟發展
「宋錢」於日本流通的理由
讓日本富強的「倭寇」
「倭寇狀況」的各種面向
居住地從山林移至沿岸地區
名為織田信長的變異體
以下剋上與身分制度
第四章 「國家」的成立【江戶開府—元祿、享保時代】
從江戶時代進入「近世」
十七世紀曾是「危機四伏」的時代
分工化與開發的時代
都市化與人口增加
江戶、大坂、京都並立的「三都」體制
都市與農村
日本人的形成
幕府原本無意「鎖國」
長期經濟成長期的結束
因金銀枯竭而「鎖國」
「國家」意識與東亞秩序的錯位
第五章 凝聚中的日本【享保時代—開國前夜】
享保改革是「與中國脫勾的改革」
文治政治、武斷政治與中國
無法擺脫「通貨緊縮」
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
田沼意次的貨幣政策為什麼會成功呢?
田沼政權的歷史定位
松平定信的思想箝制
「國學」的發展與朝廷
逐漸成形的「日本人定義」
農村社會的系統
江戶時代真的貧窮嗎?
文化核心從京都移至江戶、從菁英轉移至庶民
日本文化的自立
人口受到抑制的日本與膨脹的中國
第六章 開國與中日對立的起始【幕末—明治維新】
十九世紀的東亞局勢
日本「帝國」的誕生
幕藩體制的極限
貨幣政策失敗導致幕府瓦解
日本有兩位「Emperor」
「皇帝」與東亞
透過漢語吸收西洋文化
福澤諭吉的歷史定位
「和魂洋才」與似是而非的「中體西用」
急著簽訂《日清修好條規》的日本
清朝對《日清修好條規》的期待
「台灣出兵事件」所揭示的日清對立
第七章 與朝鮮半島相關的外交與戰爭【明治時代】
琉球的「兩屬」與「隱瞞」
「琉球王國」成為「琉球藩」
琉球王國的抵抗與消滅
清朝對琉球王國的關注
日清對立的爭點在於朝鮮半島
對清朝與朝鮮絕望而產生的「脫亞論」
日清開戰的覺悟
日俄戰爭只是日清戰爭的「延長戰」
從大日本帝國轉型為「帝國日本」
日本的「工業革命」與中國
中國的「工業革命」由日本帶動
第八章 身分認同的破滅【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初期】
梁啟超帶來的轉機
日中關係從蜜月期走向新的對立
中國的變革
新生的中國與對日關係
新興霸權國家美國染指中國
中國民族主義的高漲
石橋湛山的「小日本主義」
進入「亞洲主義」的時代
「排斥日本」有意義嗎?--梁啟超的慧眼
「王道樂土」、「五族協和」都是空洞的口號
「帝國」與「皇國」的破局
「一體化」的日本與「多元併存」的中國之衝突
「脫亞」與「脫歐」的矛盾
「民族帝國」論真的適用於日本嗎?
結論 對現代的展望
「帝國」的興亡
從「皇帝」到「象徵天皇」
回歸「崇尚舶來品」的本質
「帝國」的影響至今仍在
中日關係的十字架
韓國的「日本觀」
何謂東亞的穩定?
後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