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流浪者:凱魯亞克追尋自我的禪修之旅

作者: 傑克.凱魯亞克
原文作者: Jack Kerouac
譯者: 梁永安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5/08/01
臺灣商務
優惠售價
NT$356~392
商品編號: 978957053633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 如果你想獲得寧靜,找回初心,請走向山 ──


      1955年9月,青年人雷·史密斯(原型為凱魯亞克本人)搭上一趟貨運列車前往舊金山,結識了一群著迷於東方思想與佛學的朋友,自此開始了他在高山自然與禪宗中追尋自我的旅程。書中主角在現實中皆有所本,如雷(Ray)即凱魯亞克本人,而第二主角的朋友賈菲.賴德(Japhy Ryder),雷稱呼為「禪瘋子」(Zen Lunatic),便是蓋瑞.史奈德(垮派詩人、禪宗與佛學家),他們就是一群「達摩流浪者」。

      凱魯亞克在出版《旅途上》後暴得大名。為了避開世俗干擾,便與深研禪學的朋友一同走向東方哲學,避靜、登山、禪修之路,並於1958年出版本書。凱魯亞克以半自傳的方式描繪他們在加州讀書、吟詩、上山的旅程。書中的東方禪修文化與垮掉的一代精神氣質完美契合,而書中倡導的反主流生活方式、反消費主義,也對六○年代西方青年產生了重大影響,它鼓舞人們保持充盈的內心,保持感動的能力。

      賈菲與雷這兩位「達摩流浪者」,以其特殊的世界觀追索著生命的直覺、純淨與唯美,在用功治學之餘,也縱情派對和「雅雍」(交歡),展現出他們忠於原慾的一面。而詩人的情懷與托缽僧的苦旅,歷經「馬特洪峰」與孤涼峰的超拔洗滌,讓塵世顯得如此澄透。凱魯亞克將本書獻給了唐代詩人寒山子,並於美國西岸勾勒出禪瘋子與登山者的朝聖路線,也為「垮掉的一代」確立了的文學版圖平添許多東方色彩。

      OPEN精選|經典重啟,閱讀再出發

      ▍書系簡介

      【OPEN精選】是臺灣商務印書館於2025年推出的全新經典再造書系。本系列從過去廣受好評的【OPEN】叢書中,精挑細選出兼具思想深度與時代意義的代表作,重新編修出版。透過重新修潤譯文、調整開本、重編版面與設計封面,並邀請重量級學者或作家撰寫導讀,賦予經典全新的當代生命力,讓經典不再遙遠,而成為今日社會的思想對話者。

      ▍我們的期望
      【OPEN精選】讓這些歷久彌新的經典,在2025年以全新姿態再次走入讀者心中,陪伴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思考人性、尋找價值、重新出發。

    本書特色

      ★凱魯亞克《旅途上》出版一年後的自省之作,僅用11天完成的高峰之作。
      ★垮掉的一代走向禪修與追尋自我之路,融合佛法、自然與詩意的靈性經典。
      ★反消費主義與回歸自然的精神覺醒,開創嬉皮文化的創始原點。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蕭育和∣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依來函順序排列)
      郝譽翔∣駱以軍∣謝旺霖


     

     

    作者簡介

    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


      凱魯亞克來自一個法裔加拿大家庭。1922年生於麻塞諸塞周洛維爾城(Lowell, Massachusetts),1969年病逝於佛州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 Florida)。

      七歲以前,他只會說法語,但自小成績優異。就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並結識艾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等其他的垮掉的一代成員。十九歲時「嚮往獨立自主嚮往得發瘋」,之後自動退學,憧憬當「一名探險者、一個孤獨的旅人」。

      第二次大戰期間,曾在商船上當水手,此後成為作家的決心益發堅決。《旅途上》的出版,不僅奠定了他美國文學上的地位,他本人也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而這本書更堪稱小說與自傳的傑出融合。挑戰戰後美國的虛矯和沾沾自喜絕非他寫這本小說的初衷,但他卻在無意間當了美國社會大眾意識改變的旗手。

      凱魯亞克出版了諸多小說,除了《旅途上》、《達摩流浪者》之外,還有《城與鎮》(The Town and the City)、《地下室》(The Subterraneans,1958年)、《浪蕩午後》(Big Sur)和《科迪遠景》(Visions of Cody)、《而河馬被煮死在水槽裡》(And the Hippos Were Boiled in Their Tanks)等十八部小說。數部曾被翻拍成電影。

      1969年10月21日,凱魯亞克因長期酗酒引發的肝硬化和內出血病逝。

    譯者簡介

    梁永安


      臺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翻譯工作者,譯有《盲眼刺客》、《啓蒙運動》、《帕德嫩之謎》等。

     

    目錄



      「涅槃是揮來揮去的爪子」達摩流浪者做的那些夢──蕭育和(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真實的生活並不在場,但我們卻在世間。──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整體與無限》

      壓下這黏糊,
      已經太多了,把生活變成一種折磨。
      啊,這病態、狂熱、比例失控的黏糊。──惠特曼(Walt Whitman),《草葉集》

      人們經常說凱魯亞克是「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代表,始終在路上,在出走文明的路上探尋,人們也因此對誕生於美國五○年代垮掉的一代文學褒貶不一,據說它是一種虛無的病徵,並且懷疑垮掉的一代什麼也沒找到,凱魯亞克式的「永遠熱淚盈眶,永遠年輕」似乎成了雙關語,讚頌某種年少反叛活力的同時,背後則是對未經社會毒打的嘲諷。

      《達摩流浪者》顯然不是庸俗的旅行文學,遠行與出走從來都沒有帶給凱魯亞克任何意義上的眩暈體驗,一種現代人在觀光中因為新奇,因為感覺遠離框架與束縛,所得到的感官刺激、振奮以及無重力感。凱魯亞克反覆提及「夢」的意象,當肉身感受登山的痛苦時,是「所有之前做過的那些從高山或高樓上墜落的惡夢」的重現;夢也是一種現實生活的反映,「夢裡看花」說的是人們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只有痛苦或愛或危險可以讓他們重新感到這個世界的眞實」。

      夢是生活的複象,是黏糊的複象,無能擺脫的一切都「黏得像夢」。

      夢之所以黏糊得無以掙脫,是因為現代生命可悲的無間輪迴,達摩流浪者並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下迷戀觀光的漫遊者,日劇《王牌大律師》中古美門律師,嘲諷他們是「旅行以找到自我」的「喪家犬」;甚至不是任何意義上堅守環保理念謀求與體系共存的節約主義者。達摩流浪者所展現的姿態是革命性的,拒絕讓自己被監禁在一個工作、生產與消費循環的可悲系統。人為何而活?是為了「買得起像冰箱、電視、汽車」,以及「其他並不真正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馬的活著嗎?這是凱魯亞克最深刻的質問。

      在《達摩流浪者》的修行中,凱魯亞克偶遇了賈菲.賴德,一個戶外運動愛好者、自詡的禪宗佛教徒,以及業餘的詩人,由是開啟了兩人的對話。這些對話初看之下顯得瑣碎,甚至不知所謂,當我們讀到「在梵文裡,彌勒的意思就是『愛』,而基督的一切教誨也可以歸結為一個愛字」這樣的段落時,或許迫切期待即將迎來跨宗教的靈性對話,然後這場對話卻以「最終一定會成正果」,以及「到日本以後要穿什麼」做結,沒有充滿智識張力的論辯,甚至沒有讀者可能預期的「捻花微笑」式禪機,凱魯亞克隨性的讓語言徹底棄置了承載訊息與溝通交際的功能,語言「垮」掉了,它的存在不再是為了服務言說者任何具有意圖性的話語,也不是表意的整體結構,不再以教義、訓誡與律令的形式言說。

      所以,何為涅槃?「涅槃就是揮來揮去的爪子」,這是凱魯亞克某次初醒時,看著狗狗熟睡揮舞著的腳爪的感悟。涅槃與爪子不是表意的對等項,語言在這裡所言說的是事物本然如是(as such)的狀態,「萬事萬物都是好端端的」,此即班雅明所說的「純粹語言」(pure language),它不在命名與所指事物之間建立一種武斷的聯繫,比如「涅槃是什麼?」「禪是什麼?」而是自然流溢、不為任何表意的表意,「諸如此類、諸如此類。談話最後解體為胡言亂語」。

      不只語言的功能坍崩了,甚至連修行的儀式最終都要棄置,如凱魯亞克所說,索性停止打坐、「停止思考禪宗的公案」,達摩流浪者應該學習的是「怎樣睡覺和怎樣起床」。

      依然是做夢與睡覺,人生如夢的禪意並不在於它的虛幻,而是眞實的生活宛若一場黏糊的惡夢,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學習睡覺與做夢。

      少女羅希在小說中因逼仄的國家機器而走上絕路,她恐懼的自述稱寫了一份名單,供出了所有人,本想上班時把名單用馬桶沖走,沒想到名單太長塞住了馬桶,公司找來通馬桶的人,這些人卻穿著警察制服,將名單帶了回去。凱魯亞克說羅希瘋了,但羅希也無比淸醒,如夢一般的荒誕場景,生動描繪現代人遭遇警察時的倉皇促狹、無能掙脫,以及沒來由的負罪感。

      凱魯亞克在這段旅程依然做了許多夢,但終於不再是黏糊的夢,「夢境的感覺不但没有減退,反而愈來愈強」,被消費社會制約的現實與黏糊的夢,沒有任何力量,有的只是如瘋掉的羅希所陳述般,反覆奔走的倦怠與無力,一如我們會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所感受到的現實魔幻。相反,快樂的夢充滿力量,「一律都是淸純冷冽得像冰水」,所以,凱魯亞克說,寧在不舒服的床上當自由人,也不願在舒服的床上當不自由的人,因為,正是消費社會的舒適,讓人做惡夢,做無法擺脫黏糊的夢。

      自由是什麼?自由不是某種目的所限定的狀態,不是生命另一種更高級的型態,而是在棄置一切之後,生命原初的一切潛能。只有黏糊的夢才會有各種荒誕情節的疊加,因而讓人疲憊,強力的夢沒有情節,只有「切斷、剪短、爆破、熄滅、關閉、不發生、消失、散去、折斷、涅、槃!」一種純粹的動能與力量,一種「純粹的無我狀態,只是一些自由奔放、飄渺不定的活動」。

      人們經常以「垮掉的一代」來界定凱魯亞克及其作品,「垮」一詞首先誕生於凱魯亞克與友人的對話中,首先表述的即是在消費社會中,生命被徹底耗盡,看似富足實則厭倦與疲憊的狀態,然而,垮掉的一代是價值虛無的一代嗎?

      不!真正虛無的是受黏糊的夢所苦的現代人,達摩流浪者是垮掉的一代,是讓夢垮掉的革命者,棄置了限制生命的一切後,終於做了充滿力量的夢。正如凱魯亞克至友霍姆斯(John Clellon Holmes)在〈此即垮掉的一代〉中所說,「一個『垮掉』的人無論去到哪裡都總是全力以赴、精神振奮,對任何事都很專注,像下注一般將命運孤注一擲。」

      凱魯亞克對生命與生活的追問是嚴肅的,正如後來他在《孤獨天使》(Desolation Angels)所說,在一個「不斷被提醒隨時可能在疼痛、疾病、老邁與恐懼死去的生活中」,我們「到底為何而活?」

      距離《達摩流浪者》成書已近七十年,如今的消費社會、社群媒體隱性的監控以及國家機器的部署,都遠比凱魯亞克的時代更加綿密,唯一的差別是壓迫更加柔性,我們依然做著黏糊的夢,可怕的是早已習以為常。

      凱魯亞克最終還是睡著了,夢到了「以此教法,世間走向終結」這句話。

      七十年後,我們比過去垮掉的一代都更需要《達摩流浪者》,因為我們更迫切的需要學習做夢、學習自由,學習生命的潛能。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2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