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評價 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

作者: 栗山茂久
譯者: 陳信宏
出版社:有理文化
出版日期:2025/07/25
讀書共和國
優惠售價
NT$333~369
商品編號: 978626998582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人會說謊,但脈不會。」

     

    我們手腕上的「脈」,隱藏著中西醫千百年來發展出不同醫學體系的祕密!

     

      西方中古世紀的脈搏權威學家阿維瑟那(Avicenna)說:「脈搏的本質是音樂性的。開創中國全身麻醉手術首例的神醫華陀說:「脈者,氣血之先也。」

     

      同樣是藉由觸摸手腕上「脈」的診斷動作,中西方醫學發展出完全不同的系譜脈絡。

     

      在西方醫學裡,脈是脈博,體現心臟與血管動脈收縮舒張的運動,是可精準量測頻率的數據;在中醫世界中,脈是經脈,連結不同器官部位,如同流動的河川,形成循環系,是可以解釋身體病症的生命語言。

     

      我們通常認為人體結構及功能是舉世相同、全球一致的真相。

      不過,一旦回顧歷史,我們對於真相的看法便開始動搖⋯⋯

     

      ●為何面對同樣一具身體,東西方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認識?

      ●為何中國醫學中,脈診歷經千年依然是診斷關鍵,在西方醫學卻被逐步邊緣化?

      ●為何在西方醫學中位居核心的肌肉,在中國醫學中幾乎無足輕重?

      ●為何放血療法在19世紀中期前的西方醫學長盛不衰,卻在東漢之後於中國逐漸沒落?

     

      在這部跨越醫學史、感官文化與哲學領域的經典著作中,哈佛大學文化史學者栗山茂久以細膩筆觸,透過探詢跨越兩千年的醫學與歷史,追溯古希臘與中國醫學對「身體感」與「身體觀」的分歧。他並不以現代醫學的尺度來衡量過往經驗,而是回到古代希臘與中國各自的文化脈絡中,理解人們如何建構出屬於自己的身體知識。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觸摸的方式」、「觀察的方式」與「存在的狀態」。從脈診實踐、肌肉圖像、到血液與氣的生命觀,展現了東西醫學如何在不同感官訓練與世界觀中,開展出兩條截然不同的醫學道路,也反映了不同文明對生命本質的根本理解。

     

      《身體的語言》不只是關於醫學的歷史,更是一部對於感覺經驗與身體哲學的深度返照。透過這本書,栗山茂久邀請我們重新思考,究竟何謂身體?何謂存在?何謂生命?

     

    本書特色

     

      ■中西醫學交會的文化思辨之書

      從脈診切入,探討中西醫在同樣「身體」面前,如何開展出兩條截然不同的認識道路——西方以數據為本,中醫則視氣血為體,呈現出跨文明醫學思想的深層差異。

     

      ■以感官為線索,重建古人如何「感受身體」

      全書以「觸摸」、「觀察」、「存在」為三大主軸,結合醫學史、感官文化與哲學視角,呈現人體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被知覺、詮釋與書寫。

     

      ■回到歷史現場,看見我們早已遺忘的「身體」

      本書不以現代醫學標準評價古代醫術,而是深入古希臘與中國脈絡中,理解不同時代對身體與生命的多元解釋。

     

      ■解答你對身體知識的種種疑問

      為什麼中醫重脈而西醫重肌?為什麼同一種放血療法在東西方走上不同命運?本書以扎實的史料與獨到的分析,帶你重新思考「我們對身體的了解,究竟從何而來」。

     

      ■一本讓醫療人文、哲學思辨與文化史愛好者交相共鳴的著作

      不只是醫學史,更是一部關於知識如何形成、感官如何訓練、生命如何被定義的深刻文化反思。讀完本書,你將不再理所當然地看待「身體」這件事。

     

    得獎紀錄

     

      榮獲美國醫學史學會年度最佳著作 William H. Welch Medal

      入選《科學》(Science)雜誌十大經典科學史著作

      感官文化史與醫學人文領域的經典之作

     

    名人推薦

     

      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建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這是一部優雅且令人驚豔的作品……栗山茂久呈現了東方與西方如何觸摸出截然不同的身體世界。」——W.F. Bynum,倫敦大學教授

     

      ●「栗山茂久的寫作精緻而深刻,是文化史與醫學人文領域的傑作。他讓我們理解文化如何形塑我們對身體與自我的感知。」——Elisabeth Hsu,牛津大學醫療人類學家,《EASTM》期刊

     

      ●「這不僅是一本關於醫學的書,它還讓我們看見文化如何影響人類知覺與自我理解的最深處。」——Keith Wailoo,美國醫學史學會會長

     

      ●「栗山茂久提供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來理解世界上不同的『身體生活』經驗。」——Geoffrey Lloyd,劍橋大學榮譽教授

     

      ●「栗山茂久是當代最具創見的醫學史家之一,本書開創了感官知識史與醫學人文的新路徑。」——Arthur Kleinman,哈佛大學醫學人類學榮譽教授

     

     

    作者簡介

     

    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生於日本,長於美國,於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專攻醫學史與比較文化研究。

     

      在博士班期間,他曾於東京接受針灸訓練,親身體驗東亞醫療實踐。取得博士學位後,他曾任教於美國新罕布夏(New Hampshire)大學、艾默里(Emory)大學,並在京都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2005年起任教於哈佛大學,曾擔任東亞系系主任及與賴世和日本研究中心(Reischauer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主任。

     

      栗山教授的研究橫跨醫學史、感官史、比較文化與數位人文,特別關注東亞與歐洲醫學傳統中對身體的不同理解。近年來,栗山教授的研究主題延伸至注意力的歷史、存在經驗中「弦」的想像、江戶時代貨幣與體液隱喻的交織,以及人蔘、鴉片、茶葉、白銀與味精之間跨文化流通網絡的研究。

     

      栗山教授亦長年致力於推動數位人文與多媒介敘事在學術溝通與教學中的應用,並探索以圖像、聲音與互動形式,重新書寫身體與醫療歷史的可能性。他所主編的Fluid Matter(s): Flow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Body(2020)是一部實驗性電子書,融合了文字、影像與音效,出版後引起學術界的熱烈討論。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獎項。
     

     

    目錄

    導讀:身體感的歷史  李建民
    前言

    第一部  觸摸的方式
    一、領會生命的語言 
    二、文字的表現性 

    第二部  觀察的方式
    三、肌肉與自我認知 
    四、顏色的表現性 

    第三部  存在的狀態
    五、血與生命 
    六、 風與自我 

    後記 
    註釋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