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二戰後當代史的認知空白,體察地緣政治下的幽微情緒
相互凝視當前的政治社會實況,踏實耕耘促進多元民間交流
「台日友好」的終極理想目標——攜手對抗各種隱蔽的暴力
旅居台灣近二十載的日籍學者笹沼俊暁以中文書寫,面向公眾讀者,發出異於主流聲音的異邦人之言。從跨境的視角,批判反思橫跨台日間的思想矛盾與認知落差,以評論洞見做為增進相互理解的中介橋梁。期盼台日公民社會透過各種交流管道,一同促進彼此「學習∕回饋」迴路起作用,令雙方「贈與∕互酬」機制活絡運作。寫作本書正是此種努力的一環。
《「台日友好」異論》不是一本反對友好的書,而是一部追問「友好」真正意義的作品。作者以銳利而誠懇的視角,挑戰表面化的「友好」想像,直面歷史與權力的不對稱。本書從未否定友誼,而是提醒我們:真正的友誼不應害怕衝突,唯有透過批判與理解,才能抵達彼此真正看見的地方。
這部評論集宛如時間膠囊,封存了一位日本近現代文學研究者∕評論家,對於真實世界的動盪變化(新冠疫情、烏克蘭戰爭、東京奧運、台海危機、安倍晉三遇刺、能登大地震等)的沉思與抒發。如今以嶄新架構編排而成的文集,向後疫情時代,身處「台灣有事」陰影下,憧憬「台日友好」的讀者們敞開,發出閱讀、思辨及對話的真摯邀請。
◎台灣該如何面對日本的危機
台灣人普遍認為日本是民主國家、日本的民主沒什麼好擔心。然而,「川普2.0」證明了在任何國家,民主都是易碎的。其實,近十幾年來日本的民主不斷面臨破壞危機。
◎日本國憲法與台灣
近年來國際社會激變,戰後日本的和平主義正處於嚴峻的考驗時刻。甚至台灣有民眾表示,希望日本修改和平憲法,可以為保衛台灣出兵。台灣民眾真的願意日本放棄和平主義理念嗎?
◎在疫情之下反思台日當代史
現在須再度反思的,不只是疫情期間哪個國家較優秀、哪個政府較差勁,更是當時所顯現出來的社會格局及其歷史背景為何。否則,未來「另一種危機」來臨時,那樣的社會結構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讓問題爆發。
◎日常生活中的台日矛盾
橫亙在台灣和日本之間的矛盾、齟齬,不僅存在於抽象言論中,也可以從日常生活的某些傾向、行為習慣察覺出來,而歷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學術論述不一定關注這些瑣碎事情。
◎面臨潛在浩劫的台日民眾
人類每當面對自然災害時,雖然受創、受苦,卻總能擺脫危機,重建生活。但核電帶來的災害則完全不同。輻射污染會讓一塊土地變得幾乎永遠無法居住,而且核電廠集中象徵著一國政治、社會、經濟等的矛盾。
各界推薦
「很喜歡作者『人間清醒』的姿態,不為批評而批評的清晰立場。同樣身為在台外國人的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獲益最多的是作者強調,我們其實是不斷透過『他者』讓自己的『學習/回饋』的迴路起到作用。看到這裡,我有一種『啊!確實是如此』的感覺。也就是這種想法,讓我們需要不斷去發聲、去碰撞、去挑戰既有概念或制度,其實都抱著為台灣社會盡一份力的心意。」——王麗蘭(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助理教授、《田野特調》共同作者)
「《「台日友好」異論》是一部罕見而誠懇的著作。作者笹沼俊暁身為長期居台的日籍學者,選擇以中文書寫,不只是語言上的努力,更是一種理解與對話的實踐。他以冷靜而急切的筆觸,試圖穿透台日關係中那層被禮貌與懷舊包裹的「友好」幻象,直面雙方歷史、權力與認知上的不對稱。這本書並非反對友好,而是要讓友好回到現實的深處——唯有看見矛盾,才能談真正的理解。面對那些以符號化、標籤化方式簡化台日關係的論述,他以思考與真誠正面回應。這樣的書寫,是智識的勇氣,也是情感的責任;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友誼,應從誠實與反思開始。」——陳思宇(凌宇出版總編輯)
「閱讀笹沼俊暁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戰戰兢兢,字裡行間讀得到他用力的獨立思考,與真心誠意。在這言辭浮濫各擁其主的年代,像笹沼俊暁這樣獨立、用力寫文章的無緣者,格外值得敬佩。」——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台灣與日本很像一對離異的夫妻,各自再婚,經過幾十年,重逢後陷入盲目熱戀,因為彼此腦中呈現的都是青春時期的對方,再度天雷勾動地火。然而,過去幾十年各自歷經的痛苦與成長,都被眼前的粉紅泡泡所遮蔽,彼此甚至不想去深究。
居住台灣十多年的本書作者笹沼俊暁,特別直接以中文書寫,向台灣人直指當前這種親日哈日風潮,最大的癥結在於不理解日本人於二戰後,在知識界甚至普遍的國民意識上,花了數十年深刻反省發動戰爭的罪惡,由此產生的和平主義思維。相對地,日本人則較少認識到,台灣人在二戰後受國民黨威權統治數十年,在民主化歷程中形成了台灣人的國族認同,又在面對中國武力壓迫下產生出國家建構意識。
本人曾實際接觸過日本的社運界,無論是勞動、婦女或環保團體成員,大都有強烈的反戰意識,認為武裝日本就是挑釁中國,令我心中充滿問號。不過,想想回到日本曾是戰爭發動者的脈絡,有批判意識的日本人當然會深刻檢討,我也就釋懷了。
作者苦口婆心地書寫,台日彼此在戰後形成的深層意識中有其內在衝突性,如果雙方沒有更深刻地相互理解,那將無法長長久久、真心相待地台日友好下去,此乃苦口良藥也。」——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在台日人』笹沼先生,以其獨特洞察力與批判意識,剖析安倍政治遺緒和新宗教問題的負遺產,反思學歷崇拜與反智社會的困境,又以文學研究專業,從文學作品切入現下政經議題的另類視角,勇於掀開『台日友好』的潘朵拉盒子!身為『在日台人』的我,閱讀過程中不斷直面自己的『友好幻象』。
在時下社會氛圍中,完美呈現台日友好面就能自帶流量之際,笹沼先生仍維持批判意識的清醒,令人敬佩。台日友好『異論』提醒著,友好不是『無視』問題,而在於『直視』矛盾、面對差異。本書值得所有參與台日交流的文化工作者與公民團體、關心台日關係的政治工作者,以及往來台日兩地的讀者們細讀,一同在異論中對話前行。」——許秀雲(台日文化交流統籌暨口譯)
「從《流轉的亞洲細語》,到『獨立評論@天下』專欄『和僑鄙言』集結而成的新書《「台日友好」異論》,是一本由日語母語者寫給台灣人的中文『情書』。
笹沼老師三十二歲來到台灣後才開始學中文,他以中文書寫並非工作需要,也不是為了討好台灣人,而是想實踐他對『逆・少數文學』的理想——屬於強勢語言社會的作家,投入相對弱勢的語言社會及其讀者空間,並在當中開展創作。這樣的社會實踐,有極高的理想性。
身為旅台異邦人,他很清楚當代台日之間有著思想分歧、扭曲、不平等的各種矛盾,深刻影響到雙方的相互理解,他帶著問題意識,企圖為讀者分析這些台日間的誤解。
笹沼俊暁大膽無畏地提出與台灣主流意識形態相左的意見,對『台日友好』或日本政治人物不吝批判,這種逆風書寫也許讓人感到違和,覺得『這人不懂我們台灣人的情緒』,但他以中文發聲的理由,並非為了奉承台灣主流族群的國族情緒,而是對台灣的一份『回禮』,期待大家一起打開這份禮物。」——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作者簡介
笹沼俊暁
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教授。1974年出生於日本靜岡縣,現居台中。著有《「国文学」の思想:その繁栄と終焉》、《リービ英雄:「鄙」の言葉としての日本語》、《「国文学」の戦後空間:大東亜共栄圏から冷戦へ》、《流轉的亞洲細語:當代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中國大陸》。
推薦序 「無緣者」的獨立評論/張正
序 被隱蔽在台日友好矛盾中的旅台日人
第一部 台灣該如何面對日本的危機?
日本的「戰後民主主義」與台灣
日本的戰後民主主義,對當代台灣民主有什麼意義?
安倍身後留下的,是一個如同打開潘朵拉盒子的日本
——從日本當代政治思考台日關係(上)
《麵包與馬戲團》政治娛樂小說反映出日本社會的歪曲
——從日本當代政治思考台日關係(下)
近代日本的「敗者」與上野公園
——讀柳美里《JR上野站公園口》
對抗被隱蔽的暴力之「台日友好」
第二部 日本國憲法與台灣
烏克蘭戰爭下,在台灣重新思考日本國憲法
日本護憲派的困惑和混亂
——烏克蘭戰爭下,在台灣重新思考日本國憲法(二)
論《這裡是羅德斯:東亞國際主義的理想與現實》
——從「小國主義」角度反思台日關係
由於都經歷過苦難歷史,台灣人和沖繩人必定能互相理解
——在日台灣人作家的苦惱和他所寫的沖繩
第三部 在疫情之下反思台日當代史
日本防疫政策的失敗與大日本帝國的亡靈
從日本二戰後的社會發展,看台灣新冠病毒「總體戰」
染疫太多就不要檢測吧!
——蒙住眼睛不願面對疫情的日本人
在日本,「右翼」到底是何種存在?
第四部 日常生活中的台日矛盾
我為何書寫中文?
——一個日語母語者在台灣的困惑和煩惱
我為何不能說日語?
——擁有白人面孔的日語作家,在日本的困惑和煩惱
日本人都守時有禮、台灣人都熱情不拘小節?
——台灣眼中的「日本刻板印象」與自我形象
頂大菁英的空殼
——從日本學歷主義思考台日社會
讀書無用與民粹
——從反智主義思考台日社會
第五部 面臨潛在浩劫的台日民眾
日本的噩夢
——「南海海槽大地震」與富士山噴發,已經進入倒數計時
在地震大國蓋核電廠
——為何日本不應該重啟核電?
在地震與核災面前,日本社會的隱憂
戰後日本產業社會的瓶頸和核電(一)
——日本如何引進且推行核能?
戰後日本產業社會的瓶頸和核電(二)
——在日本反核運動有何種意義?
結語 未來台灣和日本該往何種方向走?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