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為你好」的時代過了,現在該輪到孩子說話了。
孩子不是一開口就說得像個大人,但那不是他們的錯——是我們太習慣忽略、太少學會聆聽兒童的聲音。
這本書,是關於《兒童權利公約 》的參與權,寫給願意放下「大人都懂」姿態的人。從台灣的校園、家庭、法庭、社會運動到他國案例,12 篇文章、4 個章節,拆解兒童表意與參與權的真義——你會看到孩子如何用他們的方式說話,也會看到大人和制度如何慢慢學會聽懂。
✓ 如果你是家長:這不是教你怎麼「管孩子」,而是邀請你,一起成為一個更懂對話的大人。
✓ 如果你是老師、社工或陪伴者:書裡有故事、有框架、有做法,幫你打造真正兒童友善的空間。
✓ 如果你在體制內工作:這本書讓你看見兒少參與制度的真實困境與改善方案,不只修法,更要改文化。
請想像:當你在忙、在累、在下班後滑手機時,孩子走過來,輕聲問:「我可以跟你說一件事嗎?」
你會怎麼回應?
你準備好,聽他們說話了嗎?
本書的初衷,是希望進入台灣兒少不同處境,重新梳理兒少的表意與參與權的實踐。唯有當大人願意真正理解這項權利的精神,並且從態度到制度,逐步改變,我們才有機會打造一個讓孩子可以安心說話、自在被聽見的社會。
在前言與結語之外,本書共有 4 章,由 12 篇文章組成。你會看到政策與制度的縫隙,也會看到孩子自己如何努力撐開參與的空間。你會讀到學校、家庭、安置機構、法院與部落的故事,也會認識在第一線與國際上的大人們,如何學著放下控制,陪兒少一起長大。
這本書不只是份指南,而是一本打開更多對話的紀錄。我們把不同現場的觀察、掙扎、轉變與提案,整理成五個方向:從釐清權利的核心概念,到揭露兒少發聲的障礙,再到紀錄兒童實際參與的案例、探索讓成人怎麼設計友善兒少的制度,最後提供可實踐的工具與評估架構。
第一章〈打開「兒童權益」的禮物盒〉,我們邀請你重新認識《兒童權利公約》,一起釐清兒少表達與被聆聽的權利。我們從最源頭的基本觀念開始,思考「表達意見」與「被聆聽」之間的微妙差異,也說明為何這不只是兒童的權利,更是成人的責任,;同時,也證立好好說話與真心被聆聽,是打造兒少未來的重要基礎。
第二章〈兒權喊半天,兒童真的能發聲嗎?〉這邊,我們走進學校、安置機構與家庭的現場。你會看見,我國看似已經建置兒少參與公共議題的管道,但參與發聲的過程,卻像是一場障礙賽,兒少需要突破重重難關才能發聲。家庭、學校、兒少安置機構究竟是如何成為了兒少的生命難題,值得我們細細思量。
第三章〈不同場合,進擊的兒童!〉呈現的是行動中的兒少力量。包括面臨 108 課綱實施的第一屆學生,把做為白老鼠的不滿,化為力量到成立「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EdYouth),發揮對教育政策的影響力;2019 年全球氣候行動下的台灣少年,如何面對阻力,採取氣候行動;另外,黃靜盈、鄒新猷、楊昀臻三位作者,共同書寫兩篇系列文章,這三位作者都是從兒少代表,一路成長成為培力者,因此經歷了身分上的轉變,這三位作者內省他們的心路歷程和矛盾,也親身見證目前兒少參與的侷限性。
我們看到的是一場從被動到主動、從個人發聲到組織群力的生命轉變,也體現了兒童不只是權利的擁有者,更是改變社會的行動者。
第四章〈一起來當支持兒少表達的大人〉,將焦點轉向「如何設計更友善兒少的舉措」。從苗栗苑裡的兒童參與式預算、花蓮光復的攝影敘事計畫,到蘇格蘭的兒少議會制度,這些案例告訴我們——孩子其實早就準備好,只差大人是否願意鬆開手,是否提供資源陪他們走那一段。
尤其,我們在這個章節收錄了幾個實用工具與參考架構,讓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反思的紀錄,也是一本能被實踐使用的手冊。你會在文章當中看到幾個實用框架,包括「兒童友善環境四大原則」、「Lundy 模型:兒少參與四要素」、以及「UNICEF 兒少參與階梯」──這些工具都是協助我們評估、設計並調整參與機制的好幫手。
在此特別感謝本書每一位參與的作者。有人用自己的生命經歷說話,也有人從長年服務現場的觀察中出發。這些文字,有的來自過往的傷痛,有的記錄著正在發生的改變。但不論是哪一種,每一篇文章都希望陪你一起看見:當兒少試著走進公共領域、實踐參與權時,他們經歷了多少努力與掙扎。
我們更期盼,這些被看見的障礙,能夠被認真討論,進一步被拆解與移除。唯有真正站在兒少的視角,重新思考參與的制度與作法,才能讓孩子不再只是被照顧的對象,也能擁有話語權並找回主體性,讓我們的法律與政策,一步步實踐世代正義。
在你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們想邀請你,帶著一點好奇、一點耐心,放下一點點捨不得放下手機的猶豫——沒關係,你可以先隨意看看目錄,找到有眼緣的章節,你就打開看看。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們在那篇場域裡的表現,比你想像的還要真誠、還要有力量。而我們大人,所需做的第一件事,其實很簡單——就是靜下心來,開始聽。
現在,讓我們一起打開這本書吧。
本書特色
2024 年,是台灣正式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簡稱CRC,基本介紹請見註)滿十年的日子。十年不算短,也稱不上長,但足以讓我們停下腳步,回頭問問自己: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真的聽見孩子的聲音了嗎?下一次,你或許不想再錯過。
這本書每一篇文,不是從條文、教條或統計資料開始,而是從一個個現場的畫面與真實的提問開始。我們想要記錄——也想陪你一起反思——兒童權利在台灣這十年的實踐旅程,是怎麼走來的?
編者簡介
張弘潔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跨領域的兒少田野工作者,長期關注兒童權利與兒少健康。透過實證研究,進行兒少政策倡議,期許有一天,政府能將兒童參與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視為理所當然。
這本書的核心,圍繞在《兒童權利公約》第 12 條與第 13 條——兒童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且這些意見應該被認真傾聽與考量。這不只是孩子的「權利」,更是大人的「義務」:我們是否準備好了,成為那個能傾聽的人?
推薦序 002
本書作者 004
第一章:打開「兒童權益」的禮物盒
1-1 兒少發聲的迷思你中招了嗎?本書能如何
幫你?(張弘潔) 012
1-2 從表意權到被聆聽權:為什麼你有義務
認真聽孩子說話?(劉志洋) 024
第二章:打開「兒童權益」的禮物盒
1-1 兒少發聲的迷思你中招了嗎?本書能如何
幫你?(張弘潔) 012
1-2 從表意權到被聆聽權:為什麼你有義務
認真聽孩子說話?(劉志洋) 024
第三章:看見進擊的兒童!
3-1 我是學生,不是白老鼠!看我如何改變
108 課綱!(李瑞霖) 104
3-2 大人都說我們不懂?看台灣兒少如何捍衛
地球!(廖書荷) 120
3-3 從會議室到街頭巷尾(上):少代之路的
困境與拉扯(小新、短短、昀臻) 134
3-4 從會議室到街頭巷尾(下):少代之路的
培力與展望(小新、短短、昀臻) 149
第四章:一起來當支持兒少表達的大人
4-1 扮家家酒?才不是!看苑裡孩子親手用
選票打造小鎮 (張弘潔) 162
4-2 當台灣孩子忙著補習,蘇格蘭兒童與青年
國會已在推動修法!(張弘潔) 176
4-3 花蓮孩子拿起相機,讓我們知道大人也有
「傾聽」的義務
(張弘潔、善牧基金會花蓮光復中心) 194
第五章:別急著闔上書,還有話跟你說
台灣兒權有進步? 下個十年,我們還能怎麼做?(張弘潔)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