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是人與人連結的籌碼
  我們做任何選擇、融入不同團體、做人生計畫、甚至在確立信念時,都仰賴所掌握到的資訊。然而今天有太多飛快推送的「人工」訊息,讓我們一腳踩進決策陷阱、甚至人際關係也蒙上陰影。
  謠言在傳開之前,本是立意良善
  為何社會上有這麼多騙子,不負責任地操弄真相?本書依時間線分析,「一則訊息引發全國騷動」的經典案例,並點出:謠言、假訊息只不過是一群人的無心之過,所引發的連鎖效應。
  為資訊裹上糖衣的共犯結構!讓人愛聽、愛轉述
  造假的內容之所以傳得快(比真相超前6倍),皆是害怕落伍、趨避風險,對「別人有而我沒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心理作祟。
  你可能每天都會聽到「欸,我聽朋友說……」。
  你是身在井底的全知、
  虛實不分的訊息搬運工,
  還是一眼看穿資訊價值的先覺?
  本書提供一套媒體判讀、數據解讀的後設思考。從資訊失真的過程、不同交流場所對聽者心理的影響、轉述八卦的人際福利,到不同身份(性別/婚姻狀況)對資訊類別的偏好,整合成一面看得見的資訊路網圖。
  從接收到轉傳,「影響力」與惡,其實差之毫釐:
  ● 人類消化資訊的方式,天生就不太客觀
  大腦在聽或讀到與觀念不符的訊息時,會依3個步驟調整它:
  分辨出重點、或畫面中的主角(去背)→
  將多餘細節省略(重點畫線)→
  使訊息看起來合理、與自己的觀念一致(校正)。
  ● 轉述訊息可滿足人際目的
  「從他的反應,就能看出他的立場」
  「講這個一定能炒熱氣氛!」(不是真的也沒關係)
  「告訴他這個健康知識,讓他知道我關心他」
  即便只是轉發無關緊要的趣聞,背後都有動機存在。
  研究發現,現代人一天會接收到105,000字的資訊,
  在如此應接不暇、又手無查證方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知道:
  訊息本身必然是無數個人偏好、主觀意識的結合體,而且隨著傳播不斷「演化」,有自己的「生命史」。
  相信,是出於避險本能,而散播,是為了預防萬一。
  在資訊判讀時代,需要摸透的不是訊息,而是人心。
  謠言有多種別稱,無人能置身事外:小道消息、警訊、八卦、好康、冷知識、假新聞、「踢爆」、疫情新聞、財經內線消息、「你一定不相信」、「我只告訴你」、「誒,我朋友說」……。
本書特色
  1讓資訊為我所用!Z世代到Y世代必讀的數位素養寶典
  2用圖表說話,一本書集資訊科學、心理學、傳播學經典之大成
  3作者曾訪台研究,是最懂台灣時勢的日本權威學者之一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野島剛(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
  客觀推薦
  方格正(心理師)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洪貞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陳慧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
  (依姓氏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松田 美佐/社會學家
  在溝通、社會學、資訊科學等領域有傑出成就。
  生於兵庫縣,畢業於東京大學社會心理學專修課程,人文社會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暨社會資訊科學博士班肄業,曾任東大社會資訊科學研究所助理,現任日本中央大學教授。2021年曾經來台灣,以學者身份訪問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進行獨立研究。
  著有《流言的科學》、《手機的2000年代:成熟的移動社會》(合著,東京大學出版社)。
譯者簡介    
林以庭
  文藻外語大學日文系畢,現為專職譯者。
  大半輩子都和日文及貓咪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