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帝國史觀中,中國政治文明是一株從「堯」到「毛」代代相傳的薪火,自古坐擁神聖不可侵犯的神州大陸;而「中國」,則被想像為統一且均質的政治/文化實體。
然而,這樣的大一統敘事忽視了這塊大陸上的多元文化,以及跨國移民在中國與世界史中的意義。更有甚者,向來自居西方殖民主義受害者的中國,從不談自身的殖民加害事實。歷史成為當權者用來文飾暴力的工具,更為當代威權統治提供正當性。
重構中國史觀是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本書收錄了五位中國史學者的解殖研究,從新疆、臺灣、香港到海外華人社群等角度切入,深入探討「朝貢體系」、「漢化」與「朝代紀元」等概念如何形塑當代中國的歷史敘事與疆域想像。同時反躬自問:西方出身的學者,如何一邊解殖中國史,一邊處理自身與西方霸權的曖昧關係?
透過解殖之眼,我們共同撥開「大寫敘事」的修辭幻術,設想一種朝向史學正義的中國史。
作者簡介 |
譚吉娜 Gina Anne Tam
本書主編。現任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奧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歷史系副教授兼婦女與性別研究共同主任,專精現代中國歷史與語言/身份議題。其著作Dialect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860–1960 (2020)榮獲柏克夏女性歷史學家會議(Berkshire Conference of Women Historians)最佳著作獎。
米華健 James A. Millward
現任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學院教授、中歐亞研究學會(Central Eurasian Studies Society )理事會成員及前會長,專長為清史與新疆史研究。學術著作包含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2021; 2007)、The Silk Road: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2013)、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2004)等。
周怡齡 Catherine Lila Chou
現任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曾任教於美國格林內爾學院(Grinnell College),專精早期現代英格蘭及歐洲史。學術著作如Revolutionary Taiwan: Making Nationhood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亦處理臺灣的國際地位與認同問題。
周陶沫 Taomo Zhou
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暨文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講座,專攻現代中國與東南亞移民史。首部專著Migration in the Time of Revolution: China, Indonesia and the Cold War (2019)獲《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評選為2020 年最佳書籍與 AAS Benda Prize 榮譽提名。
詹艾文 James Gethyn Evans
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現任教於喬治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其博士論文研究冷戰時期毛澤東思想對全球革命網絡的影響。
譯者簡介 |
楊婷 Nellie Ting Yang
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涵蓋明清文學、遊戲文化、媒介及文體批評。研究之外兼事編輯與策展。現兼任耶魯大學亞裔美國文化中心圖書館研究推廣專員。
目錄 |
【主編序】解殖中國史:專制主義崛起下的未解矛盾與迫切關懷
譚吉娜 Gina Anne Tam
導言:為何要「解殖」中國歷史
譚吉娜 Gina Anne Tam
第一章:「中國朝代」、「朝貢體系」與「漢化」三位一體如何在中國史學中排除異音、粉飾殖民
米華健 James A. Millward
第二章:解殖「一個中國」敘事:以臺灣為例
周怡齡Catherine Lila Chou
印刷:黑白/頁數:160/裝訂: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