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物博、官方壟斷、閉關自守,真的就能國泰民安嗎?★☆★
經濟邏輯有跡可循,歷史現實給過答案!
盛世並非來自「皇上聖明」,衰亡也與「朝臣昏庸」無關,
經濟才是動搖國本的大事!
走出王侯將相與善惡忠奸的視角,從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出發,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王朝的國之大事——
▲文景之治vs.小麥/康雍乾盛世vs.玉米與地瓜▲
小麥「統治」糧倉大約千年之久,為何後來糧倉的主角變成水稻?這導致經濟重心轉移至南方,其後的王朝也因此有了各種變化……
明朝國祚276年,多數時候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康雍乾盛世的農業技術沒有比明朝更加高明,為何人口竟然比明朝增加了一倍?
▲食鹽讓王朝興起,也讓王朝覆滅▲
唐朝的鹽業在被官方壟斷後,鹽價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導致私鹽販子蜂擁而起,皇帝祭出嚴刑峻法,卻將底層民眾推向窮困深淵,既然活不下去,乾脆亡命一搏……
▲長城被經濟學打敗▲
是什麼原因導致秦始皇停止北伐,並耗盡全國財力與人力去修築長城?時隔一千多年後,何以明朝修建的長城會與秦朝長城的位置重合?一切只是巧合嗎?
▲厚葬毀了大漢江山?▲
西漢時期擁有大量黃金,皇帝賞賜給大臣與將領們巨量黃金,從貨幣流通常理上來看,受賞賜的人會繼續拿到市場去購買商品,可是為什麼到了東漢,巨量的黃金卻突然憑空消失了?
▲隋煬帝代表作「大運河」,打通中華文明任督二脈▲
楊廣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在地圖上大筆一揮畫出兩條線:東北與東南方向的運河。他開鑿運河的目的是什麼?忽必烈當政,為隋唐大運河改頭換面,變成了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對元、明、清三代造成怎樣的深遠影響?
▲白銀讓明朝不明不白地死去▲
明朝因貨幣量不足而焦頭爛額,此時海岸線出現了金髮碧眼的洋人;在美洲白銀的刺激下,大明王朝從皇帝到官員、從商人到農民,都過上了經濟繁榮的幸福日子。美洲白銀的輸入為何中斷,明朝就此走向壽終正寢?
從經濟規律解讀歷史進程,聚焦錢眼裡的歷史風景,以多角度的思考,為現代人解讀糧食對推動歷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以貨幣政策的雙刃劍特性,看經濟的複雜和動態變化如何影響各朝代的命運走向。
無論經濟如何發展,「錢與糧」始終是人類生存和國家發展的基礎,
歷史能影響經濟發展,而經濟規律決定了歷史的走向!
幾千年前,人們以祭祀祖先和守土開疆為政權的基石,而在儒家聖賢眼裡,禮樂才是國之根本。但即便是王侯與聖人,也要吃飯穿衣,若沒有衣食保障,祭祀祖先、攻防軍事、禮樂文化都無從談起!
本書時間跨度自史前時代到清朝末年,從現代經濟角度講述不同朝代的歷史事件,以糧食、運河與白銀為主軸,延伸探討影響王朝興衰的主題:食鹽、長城、茶葉、紙幣、海洋貿易、運輸、土地、氣候等。
作者簡介
波音
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作家、學者。曾任《世界遺產》等雜誌主編。寫作力求從細微處見雄奇,用通俗詼諧的文筆展現鮮活的先端知識。已出版十多部作品,包括《草與禾:中華文明4000年融合史》、《無字史記》等;主持編寫《中國世界文化遺產30年》等。部分作品已有繁體、韓文、英文等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