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何美國終究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對於這個問題,一個最關鍵的答案就是:「齊默爾曼電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之初,美國威爾遜總統堅持中立,並在競選連任時打出「他讓我們遠離戰爭」的口號,甚至表明「我們如果參戰,那就是犯了反文明罪」。但到了最後,美國還是參戰了。
有一位讀者疑惑:「從各個重要的層面來看,我們至今仍不知道為什麼威爾遜會做出讓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決定。」
對於這個問題,芭芭拉.塔克曼在本書的開頭回應這位讀者:「我只想說,你可以來讀這本書。」
這則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一九一七年一月,歐洲戰事已經到了極限,雙方陷入悲劇性的僵持。英國深知除非美國參戰,否則將會一敗塗地。就在這個時刻,在一個被稱為四十號室的安靜房間裡,英國第一流的解碼人員截獲了一份即將改變歷史的文件。
當時的德國外交大臣阿圖爾.齊默爾曼(Arthur Zimmermann)在一九一七年一月十六日向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發出一封加密電報。這封電報的內容是向墨西哥提議,與德國組成對抗美國的軍事聯盟。德國承諾提供墨西哥大量資金援助,並且可收復在新墨西哥州、德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失去的國土(等於是幫助墨西哥奪回被美國搶去的領土)。
但這封電報被英國截獲,在這份電報的內容於三月一日公開後,引起美國各界的憤怒,促使美國在四月六日向德國宣戰。
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一戰戰後指出,歷史的進程總會被某件事改動,要不是馬蹄釘,就是被截獲的電報。齊默爾曼電報雖然只是歷史漫長道路上的一顆小石子,但這顆看似不起眼的小石子卻正是改變世界大戰結局的關鍵因子。
本書作者這樣總結全書:「如果美國參戰的時間更晚,協約國很可能被迫協商和平。就這點來說,齊默爾曼電報確實更改了歷史進程。……它擊碎了美國人的幻夢,以為自己能置身事外,快樂地做著自己的營生。……對美國人的生活來說,它終結了美國人的純真時代。」
芭芭拉.塔克曼在書中強調:「本書提到的一切都有憑有據,並非憑空杜撰。所有出現的人物都真實存在;他們說過的話與做過的事……全都有白紙黑字作為證明。」但透過她獨一無二的寫作手法,使本書讀來宛如一部穿梭在外交與軍事戰場上,融合雪茄與硝煙氣味的諜報小說。
這一則令人難以置信的諜報與陰謀故事,唯有芭芭拉.塔克曼能夠講述。
作者簡介
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W. Tuchman, 1912-1989
美國著名歷史作家,兩座普立茲獎得主。
外交世家出身,父親為銀行家與雜誌發行人,外祖父則在一戰期間擔任美國駐鄂圖曼大使。早年曾隨家人前往中國、日本、內戰時期的西班牙,從事研究與採訪工作,之後開始大量撰寫歷史作品。
文筆優美,擅長以小說筆法捕捉重大戰爭與外交事件的前因後果,《華爾街日報》譽為「大眾歷史的女豪傑」,美國漢學家費正清稱她為「作為藝術家的歷史學家」。以《八月砲火》與《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兩度贏得普立茲獎,並以《遠方之鏡》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譯者簡介
黃煜文
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資深專職譯者,代表譯作:《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耶路撒冷三千年》、《阿拉伯人500年史》、《惡托邦記: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比利時恐怖殖民與剛果血色地獄》、《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驕傲之塔:一戰前的歐美世界圖像,1890-1914》等。
導讀 從密碼戰到世界大戰――一紙電文如何改寫歷史?∕張國城
作者的話
序言
第一章 截獲的電報
第二章 異想天開的德皇與黃禍
第三章 「立刻攻占海關大樓!」
第四章 第三方──日本
第五章 「馮.林特倫攜帶數百萬資金前來……」
第六章 比利亞萬歲!──德國挑起的攻擊
第七章 「我們的朋友齊默爾曼」
第八章 陷阱
第九章 電報發出
第十章 「我這輩子最難忘的時刻」
第十一章 電報傳到華府
第十二章 不得不相信
電報密碼與解碼譯文對照
參考文獻
註釋
規格:平裝 / 296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