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獨特的驚鴻照影論述模式,探究晚近西方哲學與中國傳統詩學在各層次上的交疊與互映,尤其是將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提出的事件生發論,折射進言意說的語境之中。全書以文字美學為基礎,並選用與植物相關的漢字為例,進而引入西方的生物符號學(biosemiotics),以闡明言與意的運作如何往返於現實(actual)與虛擬(virtual)的框架,進而揭示在詩作與繪畫中,兩者若能依存「和之以天倪」的理念,則可將傳統上「言」與「意」截然二分的做法作出修正。
作者進一步闡述,寄寓於五行之木的漢字,在造字組合上呈現出既歸納又推演的循環演化,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當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進入某種非線性循環,即與西方哲學概念形成深度對話。例如,司空圖「風雲變態,花草精神」的詩意,與德勒茲根莖式思維所強調的非線性生成,構成互文性的呼應;「夜靜春山空」的「靜」與「空」,以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擴延到陰陽大地生境(milieu)般揭示詩句與自然場域的互滲關係;而「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不僅呼應德勒茲「樹在綠」並「反虛入渾」,切入生態的生成流程,體現「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的大塊密移之理。換言之,言意本身就是事件生發,具有轉化與生成的動能,正如《易經》所言:「知幾其神乎」。
本書論證新穎細膩,哲理深邃,適合對西方哲學、中國詩學、語言學,以及跨文化研究等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本書特色
一、跨文化哲學對話:將德勒茲的生成哲學與中國古典詩學進行創意的交融,提出新型態的「言意生發論」。
二、結合文字美學與生物符號學:從漢字植物意象出發,延伸到語言的自然生成,架構出語言即生命的符號過程。
三、以詩畫為哲學事件的觸媒:將古詩中的詞句視為感官—思想的事件場,彰顯詩性生成的微妙律動與生態節奏。
自序 v
導言 1
【第一章】 言與意:回顧與前瞻 13
一、言意的詮釋循環 13
二、莊子詮釋觀 14
三、風化與風格 16
四、比喻詮釋回顧 18
五、事件生發的由來 21
六、形式-事件-配置 25
七、言意不分總方向 29
【第二章】 形態/非形態:形式事件之配置整合 33
一、詞意雙生 34
二、人閒花落,夜靜山空之事件期許 38
三、樹在綠再探 44
【第三章】 意誠與言物 51
一、文與化配置乃事件生發本身 52
二、「此勢之有也」的先係後關 54
三、意誠與創新 55
四、西蒙東生生之道的「使個體化」與齊物 57
五、天下至誠便是物之事件創新 60
六、至誠乃形態/非形態交滙處,兩者之和音 61
七、從意念、意態到德勒茲的「意興」 65
八、學誠與創新 70
九、 「一」是連續,「二」是差異,「三」即萬物眾多性:
唯至誠而能化 73
十、學泳、水性、知魚之樂 78
十一、不誠為甚麼會無物 84
十二、言意之間的事件生發 89
十三、言意與言物 92
十四、橫切橫截溝通 95
【第四章】 純差異與陰陽相推而生變化 103
一、將差異差異化 104
二、期願事件生發之知幾其神乎 108
三、差異於其自身的間奏曲 112
四、保合太和的飛越線 115
五、尼采的永繼回歸與陰陽之變在其中 119
六、陰陽兩儀就是純差異之玄通 125
七、反虛入渾而得其環中 128
八、陰性原則和五行之水 132
【第五章】 山水詩畫論之言無盡而意亦誠 139
一、文藝事件生發論與沒有主體的主體性 140
二、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144
三、返景和復照 148
四、「不覺」、「但聞」與「知」之事件穿插 150
五、千萬、絕滅、孤獨:關閉然後貫通 152
六、飽遊飫看的身在此山中 154
七、殊點與眾多性的千山幽徑 158
八、自體生發的有機本體論 161
九、詩畫的留白:節奏和音律 165
十、《千高原》的「副歌」與大音希聲 170
【第六章】 疊字詩學與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 175
一、形聲的摺疊意境 177
二、點點滴滴的根莖式差異 180
三、陰陽相推的差異於其自身 186
四、物物而宜的事件生發 191
五、離離與萋萋的送別 194
六、迴響加上和音的配置 199
七、飄飄欲飛的氣韻生動 203
八、超以象外的荒荒油田,寥寥長風 207
九、五行之木的茫茫荒草,蕭蕭白楊 209
十、疊韻之環境人文學 213
【第七章】 生物符號學、生態語言學之言意說 221
一、反思樹在綠、夜在靜、 山在空 222
二、協同動能中那無處不在的語言 227
三、 從能指到所指,又出現另一層次之能指那生物符號學 230
四、我們的「心智」在哪裏?在符號關係之內? 232
五、樹樹之自我指涉於事件生而後發 234
六、木之本便是意興 239
七、超越人「言」的符號關係 241
八、言意合一的橫切橫截之「和」論 246
九、相符與和風 251
十、單音單義與出神入化的意興 254
十一、草木有本心的根莖論 261
【第八章】 結論 267
一、話語的話語與《詩品》之根莖組合 268
二、根莖元素之「精」、「神」所在 271
三、能、熊、態乃至風雲變態 274
四、花草精與神的「本心」 276
五、花與化之文藝事件生發論 279
致謝詞 286
參考書目 287
索引 297